第三百零九章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2 / 2)

红楼御猫 一品御猫 2788 字 21天前

例如永清县这等京畿上县,除田产外,又是南来北往的京畿重镇,县中盛产优质的瓷器,继而县衙又加上了瓷器税。

因有贡瓷一说,每年制瓷之户,还需要上缴朝圣税。更别提还有徭役,其中以每年对临近的运河疏通最为要命。

自太祖朝就有定制,年十六成丁,成丁服役,六十而免。

像是每年的冬季顺通运河,永清县就会因冰冷的运河水死伤大量的服役百姓。

你说不想去服役,行啊,掏银子就好。

於是乎,永清县又多了一个收入项目,而且那些当里长的人往往都是县中士绅,他们借着指派服役的权力,收受贿赂,大肆压榨治下百姓。

等那些没钱缴纳服役银子

的百姓死在了运河河道,立马就会像豺狼一样扑向失去顶梁柱的百姓家,占***子,夺人薄田。

易文熙当了两年的永清县令,每年劝课农桑,却从未听说过有人喊冤告状。

何也?不过是上下勾结,欺瞒他这个外来人罢了。

林如海也是当过父母官的人,黛玉启蒙又早,自小跟在其父身边没少接触这些事。

贾琮只一说永清县中的情况,她就给贾琮说清了其中的潜规则。

「而且不只是私下加赋,他们还能弄出各种花样。比如折色、米粮分等、粮税损耗、县中截留等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黛玉跟愤愤不平的贾琮道出了隐藏在盛世之下的现实:「琮哥儿,爹爹曾说,百姓缴纳之田赋,每过一人手,便会损耗一成。每一次缴税,原本的三升三合,到最后就会变成亩产之粮的三成三。就这样,还算是县中吏治清明,百姓还有一条活路。」

「触目惊心,真的是触目惊心。」

亩产的三成三用作田赋之用,余下的粮食还要想着冬季换成银子充作服役的费用,那么,百姓拿什么填饱肚子?

贾琮想起了那日流民盯着锅中的清汤寡水的麻木目光,或许那种麻木,是那些压在身上的四五十项赋税名目,生生压榨出来的。

「或许林姐姐的谏言,是当下最好的办法了。至少皇庄的农户,不用被县衙的官吏欺压。只需按照官田的例缴纳皇粮国税就好。」

贾琮突然对自己之前送去皇帝案头的「摊丁入亩」失去了信心,两税法也好,摊丁入亩也罢,终究要靠人来实施。

要动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恐怕皇帝亲自下场,都不一定能抵住那些人疯狂的反扑。

恐怕带头反对的人中,就有平日里满口仁义道德的士大夫。到时候又将是一场恶战,而且是杀人不见血的恶战。

贾琮在王平口休整了两天,最后一次巡视了一番王平口的赈济情况后,太子刘弘的仪驾终於抵达。

黛玉将后续事宜交给了顺天府的人,跟随太子仪驾踏上了返京的路程。

直到腊月二十九,马车才缓缓驶入荣国府。老太太闻之大喜,在见到黛玉后搂在怀中心肝心肝稀罕了好一阵才放开。

「你爹已经住在了官驿,明日入宫觐见之后才能回家。要是让他知道你一个小姑娘去做那些辛苦事,还不得心疼死。」

老太太心疼外孙女,婆娑着黛玉明显有些粗糙的双手,瞪了一眼站在一旁的贾琮。

「还有你,你一个糙老爷们去吹冷风也就罢了,非要带了玉儿去受苦……」

贾琮苦笑起来,满屋子的人除了探春羡慕的看着黛玉外,似乎所有人都对自己领着黛玉去赈灾有些不满,就连一直不愿得罪贾琮的邢夫人都抱怨了几句。

「外祖母,不怪琮哥儿,实际上是我自己在去了王平口见到那些可怜的流民后,主动留下来的。」

黛玉将自己在王平口的所见所闻大概讲了一下,特别是那些因为自己主持赈济活下来的孩子们,让黛玉觉得吃些苦很值得。

「陛下还让人传了口谕,夸外祖母教养的好,说我巾帼不让须眉……」

皇帝的确给黛玉送去了亲笔书信,信中不但鼓励黛玉放心大胆的去做,更是夸黛玉有姑苏林氏祖风,有状元之才。

至於说皇帝口谕夸老太太教养的好,这话是黛玉自己加上的。反正老太太总不能亲自去宫中求证,只要能哄老太太开心就好。

果然,黛玉精准的挠到了老太太的痒处,立马让老太太高兴了起来,搂着黛玉又是好一阵的稀罕。

两人奔波操劳了近两个月,不

过听到林如海已经抵达京城住在了官驿,於是洗漱换衣又上了马车前往官驿。

可惜他们去时林如海已经被皇帝诏入宫中,没办法只能前往宫门前等候。

因是年节将至,各地进京述职的督抚大员集中在了近日等候觐见,大夏门前的马车就有十几辆,每一辆马车都插着旗帜。

什么某某布政使、提督某某使、某某镇总兵……

反倒是荣国府的马车上插着黛玉的敕封,文安县主。

这就惹得不少陪伴父兄觐见的公子哥的好奇,据说文安县主不但长得仙姿缥缈,更是言辞犀利,在宫中驳的前东平郡王太妃哑口无言。

而且如今的荣国府红的发紫,林县主的未婚夫乃二圣的心尖尖,结好林县主就是结好荣国府的贾琮,这群二代们当即就以自己姐姐、妹妹的名义,往荣国府的马车送来一张又一张的拜帖。

黛玉有些哭笑不得的看着贾琮,她一想就知道这些人送来拜帖是打的什么主意。

正主就在马车上抱着手炉眯眼休息,反倒是把麻烦都扔给了她。

「琮哥儿,要不你出去露个脸?」

月票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