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二章 一日之师,为国储才(1 / 2)

红楼御猫 一品御猫 3166 字 21天前

以孔圣门徒为代表的士人儒者,在中原王朝的发展繁盛历程中,的确是功不可没。

但人分好坏,更何况任何制度规矩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贾琮很巧妙的将儒门圣道的作用进行了别样的阐述,儒道,乃修身之本,治世之基,传承之魂。

集修身、治世、传承三大重中之重,这样一来,任谁都不能说贾琮这是在挖圣道根基,坏儒家之法吧。

然后再往其中加加料,比如如今我等儒圣门徒中有坏人呀,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我们年轻人要担负起革除弊政,揪出坏人,让儒门回归正朔的责任。

少年郎果然是最有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一群人,贾琮只简单的阐述了一下他对如今儒家、儒门、儒生的看法,立马就激起了众人的热情。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士当年万户侯。

瞧瞧,贾琮就说了这么一句,一下子整个园子都沸腾起来了。

近两千的少年郎跟着齐齐吟诵,一个个激动的红着脸挥拳高呼,直搞得贾琮以为自己有了那位落榜艺术生的演讲潜质,哭笑不得。

好在效果很明显,这群少年郎的目光,从进园时的迷茫如今变得异常清亮。

贾琮有种感觉,这会那些学阀要是在,少年郎们弄不好会用唾沫星子将其淹死。

“还我圣道!”

“还我公义!”

“还我朗朗干坤!”

不远处的楼阁中,得到消息的老圣人与皇帝二人就在高处看着。

说实在的,二圣都被贾琮的操作看呆了。

身为君王,治国理政常求一个稳字,向来倚重的是老持承重的老臣。

像这群在二圣看来是乳臭未干的少年,二圣或许会看好培养,但国朝大政,他们是不会将这等重要之事交在其手上的。

偏偏贾琮,就敢因势利导,将少年郎们引导成为革新儒门圣道的支柱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话让儿臣都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

“朕又何曾不是……”

父子二人相视一笑,同时苦笑着摇了摇头。

老爷子凭栏远眺,明日就是中秋佳节,京城已是四处欢腾,处处都充满了过节的欢快气氛。

大夏,真正的国强民富,始於昭武,盛於元佑。

百姓们不但能吃饱穿暖,还能有余钱给孩子们买肉买零嘴买花花绿绿的衣裳,这不就是盛世吗?

“老四,这些年你做的不错,比为父强!”

这是老爷子第一次正面夸赞自家老四,令皇帝手足无措。

说惊喜吧,有点,但更多的反而是委屈。

天知道他这些年为了从老父口中得到一个好字有多拚,没日没夜的处理那些奏章,还要时刻警惕他的那些兄弟侄子。

倔老四硬是靠着消耗生命,做到了内除弊政,外御异族。

当初大兄曾给他描绘的未来,如今在他老四手里实现了,难道还不能称一声好吗?

四十多岁的人了,皇帝竟然红了眼。

老爷子不仅没有像往日那样嘴上不饶人,反而感叹万千,长叹一声抬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

“是我这个当爹的对你太过严苛了,吾儿确实做得好,比为父好,比你大哥更好。昔年伱大哥曾说,老二是个莽夫,老十三是个混不吝……唯有你,稳重、踏实、是个干实事的人。若不是你大哥……原本为父打算让你去经营江南的……”

其实老爷子一直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明白。

包括当初甄家在金陵的事情,他都一清二楚。

但他是帝王,帝王心术让他做不到随心所欲。

就连他一手提拔的林如海举步维艰,他都没有办法亲自出手,用皇权去打破江南士族豪门对江南半壁的统治。

直到老四一步步的瓦解了江南士族豪门的势力,他才敢将国朝的权力慢慢转移到了皇帝的手中。

当初如果是皇帝输了,他会毫不犹豫的将权力交给老十四,或者是老大的儿子,亦或是重新挑选一个继承人……

不过如今看来,老大的眼光是对的,他这个太上皇也挑对了人。

老四的性格,是最合适的人。

该莽的时候莽,该忍的时候忍,敢大胆的用人,甚至连当时给他经常添堵的王子腾都能用到实处,老四的心性智慧,是最适合当皇帝的。

原本要放在园子里的戏台,被老太太移到了前院。

今日的园子里,真正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近两千的文人士子齐聚,恐怕唯有贡院才能见到。

贾琮为了忽悠……为了开解这些迷茫的儒生,讲的嗓子眼都快冒烟了。

好在效果斐然,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园子里已经处处都在探讨圣道国政,畅想大夏的未来了。

贾琮只来得及用凉茶润润喉咙,就被一群士子拉了过去。

“文魁君,陛下下旨革新科举,学生以为,只加大算学在科举中的比重还远远不够。学生游学时就发现,国朝官员对於律法有研究者不多,而且是粗通而不精,审案判案时还常需刑名师爷在一旁提醒……”

“学生以为,府县之亲民官,当精通律令,才能更大程度上避免冤案发生。”

“还有,时移世易,律令也该随之补全完善……像是如今前来我大夏的万国商客越发多了起来,朝廷也该对涉外之民加大约束……”

“针对皇亲贵胄之法,学生以为当与百姓等同。不然刘氏宗亲、皇亲国戚骄纵之徒,败坏起朝廷威信要比百姓犯法更为严重……”

贾琮好奇的冲这少年拱手问道:“不知兄台名讳……”

“哦,学生罗翔,国子监生,浙江台州人士。”

罗翔回礼,眉间总是充斥着一股忧国忧民之气。

他是寒门出身,当年中了秀才后就已小有才名。可惜他看不惯西林党人的惺惺作态,拒绝了西林的招揽,背着书箱就开始游学诸州府,最后来到了京城。

罗翔能进国子监读书,还是路遇国子监祭酒李守中老大人……

贾琮听到罗翔这个名字,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一个人。

还在刑部苦修《大夏律》的法外狂徒张正矩,这位“法学家”为了修新的《大夏律》,据说连娇妻都不怎么搭理了,动不动就熬夜不回家。

“罗生对律法可精通?”

贾琮只是尝试性的问了一句,旁边就有人替罗翔回道:“君侯不知,罗学兄对《大夏律》倒背如流,祭酒曾说,罗学兄是他所见最善律法之人。今后可入三司,为国正律令强法纪。”

人才啊!

大夏不缺精通圣人经典的人,缺的就是刑律这样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