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比,群臣刚才的那番哭临恐怕都比不上人家的皮毛,都得向王公公学习一二。
至少下次遇到仇人死了去人家吃席也能表现的从容不迫,而且还能让主家感慨死者生前遇到如此知己,何其之幸!
等着皇帝的依仗完全过去,群臣这才起身跟随。
直到百官在西角门奉完慰礼之后,已是下午时分。
文武百官回到各自的衙门准备宿斋。
路上,邝埜故意放慢脚步。
好赶上杨阁老的步伐。
杨士奇本就腿脚不好,再加上半天的劳累,现在走起路来更是缓慢。而且是稍晚些离开的,所以走在了最后。
曹鼐和马愉一左一右搀扶着杨士奇,杨溥在最前面压阵。好端端的内阁班子硬是叫他们走出了战斗队形。
致使有心之人想去帮忙扶上一把也不好插手。
邝埜缓慢的靠近并没有引起其他人的注意,只是还没等他先开口,杨溥倒是先看了过来。
“我听万锺说,邝侍郎昨儿有要紧的事想跟我和杨阁老说,昨儿耽搁是没机会说,现在赶上了,便说道说道吧。”
杨溥的声音很是温和,并没有阁臣该有的威严,而是让人感觉如沐春风般的舒服。
邝埜看了曹鼐一眼,发现他也正在看他,还冲着他点了点头。
邝埜便不墨迹,稍做整理,娓娓道来。
“是关於太祖皇帝之事。建朝初年,太祖皇帝视秦,汉,唐等前朝弊政,制大诰,行新法革旧症,在衰败年间得以国力富强。如今四海升平,外无战事,内无争斗,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朝堂之上一片和气,齐心协力。所以今时已不同往日,祖宗之法也应有所变革,适当放宽,让民得以喘息,让官员放开手脚。”
听着邝埜的话,杨溥眼睛渐渐眯了起来,开始仔细打量眼前这个突然冒入视线中的中年人,他有些搞不清楚此时此刻他所为何来。
同为四朝元老的他怎么会听不懂邝埜话中的话。
表面上邝埜是想要宽松法度,为民争利,但是暗藏在话语之下的却是另一番意思。
秦汉唐三朝共同的弊政就是宦官当道导致的朝廷的衰败甚至是灭亡,而太祖皇帝依其弊政定的新法,不就是当年高悬在宫门之上的“宦官不得干政,违者立斩不殆”的牌匾吗?现在在宫门外摆着的那副“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碑,还是太宗皇帝迁都之后所设的,至於后面的反讽更是对此的补充。
而现在能对这个铁碑产生影响的不就是圣上眼前的那个红人,王振,王公公吗?
杨溥没有着急回答,只是作状思考,像是考虑邝埜所提的可行性。
其后的杨士奇倒是先他一步开口,“邝侍郎,老夫记得你不是在兵部任职,怎么还关心起邢部之事?”
杨士奇说话的语速不快,甚至可以说是慢吞吞的,但是语气却是如山岳般沉稳肃穆,让人不敢轻视。
“无论是邢部还是兵部,都是为朝廷办事,都是为圣上尽心。既然有所发现,那作为臣子,自不该困於形式,束於流程,让风险继续扩大,直至不可收拾。”
杨士奇面无表情的听完邝埜的解释,几乎没有停顿,紧接着问道:“既然有所发现,是否找过他人讨论来验证心中所想?还是仅仅是见了场不公就一时头脑发热?跟徐尚书商量过吗?他是如何说的?”
一连几个问题,看似是想问邝埜这个想法是否成熟,其实这么些个问题的核心只是想知道邝埜这次来到底代表着谁来。
一个平时名不见经传的兵部右侍郎怎么会突然提出这么犀利的问题, 是否背后有他人指示,而他只是个传话之人。
至於为什么单单指出徐尚书,那是因为徐曦在朝堂上可是人尽皆知的阉派。
“还未曾跟徐尚书聊过,但这个想法也并非一时之想,是经过我深思熟虑的,只是目前还是个大致的框架,未形成具体的条则,还望阁老能够对此指点一二。”
“那你如何得知这个想法是众人的痛点,非你一人之臆想?”
“……有迹可循!”邝埜稍作思考,斩钉截铁的说道。
“哼。”
杨士奇对此冷哼了一声,便不再言语。
邝埜不知道哪里惹得杨阁老不满,一头雾水。好在杨溥适时的打了个圆场。
“邝侍郎,想法固然可贵,但是无论如何也该有个具体措施,要不空笔画很难让人信服。”
邝埜这才明白原来是自己太过突兀了,就在这儿大庭广众之下凭他的口说无凭,即使是阁老也不敢随便趟这湾不知清浊的水潭。
“杨阁老,下官这就回去把自己的想法整理成奏章,改日再去内阁拜访。”邝埜改口道。
只是此话说完,无论是杨溥还是杨士奇都不置可否。
最终还是曹鼐不着痕迹的冲他点了点头,他才放下心。一直保持静默的马愉也在结束之时颇有深意的瞄了他一眼。
邝埜得到回应后开始继续放慢了脚步,身位缓缓与几位阁臣错开,不经意间越落越多。
“邝侍郎,你怎越走越慢,是不舒服吗?”有主事询问道。
“风寒闹得,刚痊愈还是有些难受,不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