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诗隐孟浩然(1 / 2)

在千年前的盛唐时,由于朝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天下学子的人数增多。

再加上唐朝统治者的推崇,使得盛唐诗歌成为了唐朝一个最为突出的标签。

在繁盛的唐朝,也涌现出了许多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盛唐诗人。

例如被称为诗仙的李白,以及杜甫、孟郊、贾岛、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李贺等等,均被认为是唐朝诗歌的代表人物。

而在其中有一位诗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他就是孟浩然。

他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但处处都充满着失意与遗憾,令后世无数人为之悲叹。

孟浩然能够闻名于后世,其中主要有两个原由。

第一个就是他尽管活动于政治领域较为清明、对诗人学子们机遇相对较多的盛唐时期,但却一生没能步入仕途终身布衣。

第二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作为盛唐时期的田园山水诗人,其诗中清逸、平淡、自然的风格为盛唐田园山水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有唐一朝对于那些一心想要步入仕途的人来说,倘若自己终身布衣就相当于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张空白工作经历的简历表。

孟浩然从他少年时期就开始刻苦读书,并且在归隐鹿门山的时候,就挥笔写下了自己书剑为志的目标。

将步入仕途当作自己一生追逐的理想,并且怀揣着炙热的理想踏上了这条充满无限辛酸与坎坷的道路。

“公元690年,孟浩然出生在湖北襄阳的一个书香家庭。”

“孟浩然的父亲使用孟子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句话,作为自己新出生的儿子之名。”

“以此来希望能够让孟浩然长大之后能够拥有一身浩然正气,并且能够光耀门楣。”

“孟浩然果然没有辜负其父亲的期望,在少年时期就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对前朝诗人的名作都很爱不释手。”

“在家后面的桃园落英缤纷,桃花满地之际,孟浩然当即写出这一千古名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使还没有达到弱冠之年的孟浩然,直接成为了四里八乡家喻户晓的人物。”

“孟浩然本就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因此按照一般读书人的人生轨迹此时就应该开始参加科举开始,寒窗苦读最终步入仕途了。”

“孟浩然亦是如此,在公元706年,孟浩然参加了襄阳的县试,这也是科举考试的第一个阶段。”

“在考试中,孟浩然将诗赋、试策、帖经三场考试一气呵成,对答如流。”

“在极具文采的文笔加持下,年仅十八岁的孟浩然成为了此场县试的第一名,孟浩然的名气也变得更大。”

“没想到接下来本该准备参加襄州府试的孟浩然却突然撂了挑子,并且向家里人表示了自己拒绝参加襄州府试的决心。”

“这是因为此时的唐朝正好是武则天代唐立周的时代,朝政可以说是一片混乱,许多地方的治安也变得极为松散。”

“孟浩然认为自己不能够为这样腐败且纲常破败的朝廷做事,因此一气之下拒绝了参加襄州府试的机会。”

“但是孟家对孟浩然的叛逆十分不解,使孟浩然与自己家族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因此在与家里闹僵的情况之下,年仅二十岁的孟浩然直接选择了离家出走。”

“还决定要去鹿门山归隐,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名像陶渊明一样的隐士。”

“但是在归隐的时候,孟浩然结识了一位叫做韩襄客的歌女,两人一见钟情互生情愫。”

“在孟浩然提出要娶韩襄客为自己的妻子之时,果不其然再次遭到了自己父亲的拒绝。”

“没想到孟浩然直接在韩襄客家中拜天地结为了夫妻,孟浩然的父亲不久之后就病逝了。”

“这次之后孟浩然对自己做了一次十分深刻的反思,并且逐渐希望能够通过苦心读书、修身养性,有朝一日能在朝为官,这样也能完成父亲生前的意愿。”

范仲淹:怀才不遇的孟浩然,一生郁郁不得志,晚年写诗言志句句经典。

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都不容易,但是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他们相对比较幸运。

只有极少部分的人,始终是颠沛流离,怀才不遇,过着极为悲苦的生活。

唐朝诗人中就有那种怀才不遇,一辈子郁郁不得志,最典型的例子是孟浩然。

虽然很有才华,学富五车,品德高尚。

连一般高傲的李白,对孟浩然都很欣赏,还写诗赞美对方表达敬仰之情。

李白在《赠孟浩然》一诗中,开篇就直接称呼孟浩然为孟夫子。

自己很喜欢孟浩然,敬重先生的庄重与洒脱。

你为人高尚,同时博学多才,风流倜傥,天下闻名,是我辈学习的楷模。

李白是一位很高傲,也很有个性的诗人。

可是他读过了孟浩然的诗,与之交往了之后,对他无比的崇拜。

从李白的诗中就可以知道,孟浩然不仅有才华,品格高尚无人能及,在当时的诗人中属于另类。

要知道李白是很少写诗称赞别人的,即使是杜甫对他欣赏有加,经常写诗给他,可是他很少回应杜甫。

然而对于孟浩然又不一样,写过好几首诗。

并且都是表达了敬仰之情,这也充分说明了孟浩然要比别的更加的优秀。

孟浩然早年间一直在乡野隐居,过着很平淡的生活。

无非就是读书做学问,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实现人生理想,去成就一番事业。

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四十岁时离开故乡,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很不幸没有成功。

此后孟浩然开始寄情于山水,在游历了江南之后,选择了终南山。

在那里隐居,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

隐居有的是看破了红尘,有的是专心做学问,孟浩然同样如此。

前往终南山隐居,一直闭门谢客,平日里就是读书做学问,以及创作诗歌。

这一时期也是孟浩然创作的高峰,接连佳作不断,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岁暮归南山》就是在刚回到故乡时创作的一首诗,通篇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创作中又蕴含了一层深刻的哲理。

故乡的生活很清闲,不用去到朝廷宫门前陈述己见。

返回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草屋,依旧过着平淡的生活,这也是我最后的选择。

首联便是表明了态度,自从参加科举考试,名落孙山后,他就选择了隐居。

后面一句重点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没有才能的君子,根本不懂得人才,弃我不用,隐居是最好的选择。

毕竟很多的好朋友,由于我生病了,彼此之间也渐渐疏远。

科举的失落,让孟浩然心灰意冷,君主不懂人才,那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明明我很有才华,可是一直郁郁不得志。

这并不怪我,只能说命运如此。

如今我已经生病了,很多的朋友也遗忘了我,很少在一起相聚,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有机会。

毕竟别人都很忙,我们之间也就逐渐疏远,很少写信没有了对方的消息。

颈联写得最好,所要表达的依旧,还是一种悲痛之苦,以及当时的处境。

白发渐渐增多,岁月催人老,如今已经在慢慢地老去。

岁暮已至新春马上就要到来,到时整个世界又会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两句其实有着一层深刻的哲理,同时也说明诗人极为顽强,即使是隐居也依旧坚持自我。

尾联则是再一次抒发内心的苦闷,心里思绪万千,让我非常的伤感。

以至于难以入睡,松树的影子在月色下,照映在窗户上一片空寂。

孟浩然的苦闷在这首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明明很有才华,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又是处处不如意。

那种情感上的失落,让他一度伤感,陷入了悲痛之中。

但是隐居之后,又慢慢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只是有的时候偶尔想起过往,看到眼前的景色,又会陷入悲痛。

那种复杂的心情,让诗人感慨万千。

“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写了一首《书怀贻京邑同好》,他慨叹自己在三十而立的年纪却仍未能够成功步入仕途,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他年少时期十分喜爱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因此他也在诗中表露过与陶渊明一样因不想再守固穷,所以表达出了他想要步入仕途结束归隐的思想。”

“孟浩然曾经写诗说圣主贤为宝,君何隐遁栖。”

“这句诗直接表达了他骨子中所含有儒家思想,那种只有在政治清明时期才应该出来为国效力做官的意识。”

“可见此时号称退隐鹿门山的孟浩然已经萌生了要出山入仕的心思,并且后来直接付诸行动,再次踏上了求仕之路。”

“公元727年,孟浩然为了完成自己入朝为官的抱负,三十八岁的孟浩然首次踏上长安的土地参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大考。”

“没想到此时的他早已经没有了当年年少时期的那种一气呵成的才气,导致这次科举考试他并没有上榜,自然也没有登科入仕。”

“但是此次长安之行却让他结识了许多久负盛名的大诗人,尤其是在长安做官的大诗人王维。”

“王维与孟浩然一见如故,不仅热情地为孟浩然画像,还在外界积极地宣传孟浩然的诗作。”

“为孟浩然日后能够步入仕途积攒名气,补充人脉。”

“孟浩然也因此开始在人才辈出的长安城中变得小有名气,就连大名鼎鼎的李白、杜甫都成为了孟浩然的好友。”

“孟浩然能够在历史上以一位伟大的诗人名留青史,而且当时的唐朝正值唐玄宗执政前中期政治可以说是一片清明。”

“同时此时唐朝已经是处于一种以诗赋取仕的时代,例如李白就因为写诗特别出色而得到了唐玄宗的青睐最后在朝中获得了一官半职。”

“按理说凭借孟浩然的诗才应该也能和李白一样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从而实现自己入朝为官的抱负,但没想到孟浩然却与自己的理想抱负擦肩而过。”

“孟浩然曾经为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

“小的时候不仅在县试中一帆风顺,而且经过数十年的学习现在也已经是满腹经纶。”

“还又得到了大名人王维与张九龄两人为他在外宣扬自己的诗与才华,因此这次在长安考试的失利让孟浩然信心受到了大挫。”

“尽管想要直接向唐玄宗上书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又十分的犹豫不决,这样的摇摆不定也让孟浩然剩下的人生十分失意。”

“在这样失意的情况之下,孟浩然写下了《岁暮归南山》表达了自己极其复杂的心绪。”

苏轼:脍炙人口的孟浩然,有才又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