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还好,陈景恪是比较务实的,否则他真的要担心大明的未来了。
想到这里,朱标叹道:“你啊……试想如果没有景恪,你会懂这么多东西吗?”
说完他就转身离去,留下满脸不服的朱雄英。
群臣依然在反对特区计划,朱标还是什么都没有说。
就连李善长等人都保持了沉默,就好似无事发生一样。
他们的反常行为,让一部分人警觉,变得小心翼翼起来。
大家开始猜测,莫非皇帝有别的后手不成?
然后朱标的后手就真的来了,第二项变革公布。
这项变革引起的震动,远远超过了特区计划,甚至可以说两者产生的影响不可同日而语。
新的变革计划一出,再也没有人关注特区计划了。
因为这一项新政是,给予内阁驳斥之权。
只要稍微了解政治的人都明白意味着什么,整个中枢的权力模式都要变了。
最关键的是,皇帝在分权和限制自己的权力。
所以最开始,群臣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皇帝要给内阁什么权来着?
等确定这道命令为真之后,朝堂炸了,没多久洛阳城都炸开了锅。
随后这道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传向全国各地。
在这件事情面前,什么新区完全不值一提。
然后不出意料,所有初次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震惊了。
新皇这是吃错药了?还是被妖魔附体了?
竟然要重建丞相府。
当然,大家都知道内阁的权势远远不如丞相府。
丞相府在法礼上拥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可以不经皇帝允许颁布政令。
胡惟庸架空皇帝,靠的就是这个权力。
内阁学士虽然拿到了票拟和驳斥权,但批红权也就是最终决定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这就意味着,内阁学士永远都不可能越过皇帝颁布政令。
可即便如此,掌握了票拟权和驳斥权之后,内阁学士就有了和皇帝碰撞的资格。
毕竟你皇帝的批红我们不满意,是可以驳回的,这是律法赋予我们的权力。
十年前,太上皇用上万条人命为代价才收回的权力,新皇登基一年就还给百官了?
太不可思议了,简直让人无法相信。
等大家都反应过来之后,关於此事的看法就分成了两派。
一派已经迫不及待的高呼陛下万岁,圣天子在朝垂拱而治什么什么的。
另一派则保持了沉默,太上皇可还健在呢,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万一他不愿意突然杀回来,后果不堪设想。
甚至已经有人上书,旁敲侧击的询问此事太上皇是否知晓。
但朱标依然没有回答,只是让大家讨论此事是否可行。
那还用问吗,群臣自然一万个愿意。
可还是那句话,太上皇不说话,谁都不安心。
朱元璋,依然是笼罩在所有人心头的乌云。
眼见胃口吊得差不多了,朱标才施施然的拿出一份老朱手书的诏令。
太上皇对扩大内阁权力的事情,并未给出直接看法。
却对改革本身做出了指示:
革新乃系统性的大事,是环环相扣的,要一体施行。
缺少了任何一环,都有可能会导致全盘皆崩。
这一点尤为重要,希望大家都能牢记这一点。
……
听到这里,群臣要是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那就不配站在朝堂之上了。
特区计划和内阁扩权是绑定的,要么都答应,要么都放弃。
这确实是老朱的风格,当初他就是用涨俸做要挟,迫使百官同意军事变革。
现在又用起了同样的招术。
那么问题来了,要不要答应呢?
废话,这压根就不是个问题,谁不答应谁就是文武百官不共戴天的仇人。
不就是一个特区吗,搞搞搞。
只要能把内阁扩权的事情落实,您想干啥都行。
要是嫌沧海省的面积不够大,可以把山东乐安州也划过去,反正他们是挨着的。
如此一来黄河出海口就能被沧海省一家独享了。
於是,两项变革就此通过,并以惊人的速度被落实。
沧海省特区的官吏任命,各职权部门的组建,可谓是一路绿灯。
所有相关部门,全部闭着眼睛通过。
至於原因,那自然是生怕皇帝反悔,要赶紧把此事落实了。
至於内阁的调整,效率就更快了。
各衙门无条件配合,只用了几天时间,一整套的对接程序就被落实。
十二月一日,退朝后大臣们并未如往常一般离开,而是冒着严寒集体候在内阁门口。
没有人说话,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内阁大门。
李善长等七名内阁学士,则悠哉悠哉的在里面品着茶。
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的是皇帝批红后的奏疏。
只是与以往不同的是,在皇帝批红的后面,又多了一道批复。
专属於内阁的批复。
而这就是本次内阁扩权的标志。
从此之后,所有的政令必须两道批复齐全才能生效,缺一不可。
外面的那些大臣,为的也是亲眼目睹这道批复。
还有,你倒是他们为何要在这里喝茶?
自然是摆谱端架子,通过这件事情告诉天下人,内阁的时代来了。
不论你是六部大员,还是其他部门的官吏,都是内阁的下属。
见了我们,就得客客气气的赔笑脸。
过了好半晌,李善长才说道:
“诸位,差不多了吧?”
徐达颔首道:“都是中枢大员,让他们等太久也不好。”
邱广安只感觉浑身轻飘飘的,几以为自己活在梦里。
需要时不时的掐一下自己的大腿,才能控制住激动的情绪。
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所有人都知道,内阁学士就相当於丞相。
丞相啊,这是之前他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没想到竟然有一天真的落到了自己头上。
他由衷的感谢陈景恪,没想到当初的一份善意,竟然会有如此大的收获。
听到两个大佬发话,他连忙附和道:
“悉听两位国公吩咐。”
其他人自然也都是同样的意思。
虽然都是内阁学士,可也有高低之分。
李善长和徐达才是领头的。
李善长用目光询问了一下徐达,等他点头之后,才开口说道:
“将这些奏疏送往各部吧。”
早已等候多时的内阁行走们,激动的道:
“是。”
内阁成为中枢最高行政机构,他们这些行走也水涨船高,可不就是很激动吗。
这几名行走抱着奏疏离开没多久,内阁外面就传来了欢呼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