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武备学堂,龙门铸将�6�9�6�9占领南宁、太平两府,赤军饷源得到保障,钱粮收入亦大幅增加。
经费有了保障,各项事业亦加紧展开。
扩军是第一位的。丹初并未盲目扩军,主要增编一个水师标、一个步兵标,共约五千人,一半来自俘虏,一半来自新募。水师白手起家,制造战船、确定营制,耗资巨大。
另外,亲兵标火器营拆分为火枪营、炮营,人数增加五百人。辅兵标增加一个辎重营,人数亦增加五百人。
与此同时,赤军加紧战略转移,家眷、铁器局、军器局、总兵府等机构、人员相继迁来南宁。
邕宁公司、新宁公司分别成立於南宁、新宁州。
邕宁公司为官办,直接隶属於总兵府,以铁器局总办柳遇春为总办,整合了赤军铁器局、军器局,下辖造船厂、钢铁厂、枪炮厂、弹药厂等,主要为赤军生产军械武器。
新宁公司为官督民办,商绅出钱,南宁首富韦思恕任总办,下辖铁器厂、纺织厂、瓷器厂、鞍甲厂、运输船队等,整体更偏向民用,可随时为赤军提供后勤方面的保障。
此外,丹初还力主成立武备学堂,作为赤军最高学堂。
练兵先练将,赤军若想发展壮大,必须兴建武学,加紧培养军官。随军夜校教授内容有限,教导队又侧重於短期培训,成立一所类似於永安大学的武学,无疑更有裨益。
明朝军官世袭,朝廷又重文抑武。久而久之,武勳子弟腐化堕落,不仅不习武艺,就连家传的武学也渐渐荒废。
为激励武勳子弟,明朝设置武学,规定武勳子弟需考试合格,方可继承武职。这是断人饭碗的事,执行得并不彻底。
因此,明朝的武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将才,而是为了迁就照顾军功子弟。到后来,连军功子弟都不愿进入武学,足见明朝武将地位的低下。
“法立而不行,与无法等”。武学逐渐废弛,后来几经整顿,始终不见起色。武学的萎靡不振,无疑也昭示着明军的命运。
欲抗清虏,必先练精兵。赤军的强大,要靠岑丹初的领袖魅力,要靠科学的编制体制,要靠先进的军械武器,要获取胜利提高战斗信心,还要建设一支忠诚可靠、勇猛敢战的军官队伍。
创设武学,培养嫡系军官,已是势在必行。
岑丹初对此极为重视,把武学定名为“武备学堂”,亲自审订学堂章程。
为避免干扰,武备学堂远离城镇,设在高峰隘南麓龙门岭脚下,靠近左、右江交汇口,又被称为“龙门军校”。
武备学堂与永安大学不同,组织更为严密,设校长一人、督学一人、坐办一人、总教习一人、会办一人,下设作战科、教导科、后勤科、水师科、步兵科、骑兵科、炮兵科、工兵科、辅兵科、情报侦察科共十个学科。
岑丹初亲任校长,右参军方以智为督学。但两人事务繁忙,无暇专顾学校。坐办驻留学校,主持学校全面工作,职责相当重要。首任坐办为冯琳,为丹初的元从老人,从中军营务处主任迁转而来。总教习专管教学事务,会办则为坐办的副手。
赤军营务处主任职权越来越重,相当於参谋长、政治部主任、后勤部长三职合一。
冯琳迁任武备学堂坐办,丹初趁机拆分营务处,将作战处、教导处、后勤处独立开来,设三名处长分领指挥、军政、后勤之权。营务处主任一职自然裁撤,有助於丹初更好地掌控军权。
各标营务处暂时不动,免得朝令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