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争取封王(1 / 2)

第305章 争取封王

山东道御史李如月上疏劾奏岑丹初,“擅杀勳爵,僭窃之奸同於莽、操,请除国患,以诛邦傅、印选之法诛之”。他又自知陈邦傅、赵印选罪不容诛,在疏文中请永历帝“兼敕邦傅、印选罪状,加以恶諡,用惩奸凶”。�6�9�6�9永历帝驻陛於南宁府龙安县,一切用度都仰仗赤军供给。李如月哗众取宠,危言耸听,行在君臣大都不以为然。永历帝也不敢得罪岑丹初,以小臣妄言为名廷杖李如月四十,奏疏留中不发,用意在於保全。

不曾想,李如月唯恐天下不乱,把奏疏抄写三份,封面上题名“大明山东道御史揭帖”,一份递送宁国府,一份递送大将军行辕,还有一份递送振兴报社。

於是天下哗然,岑丹初也颇为恼怒,却又投鼠忌器,不好处理李如月。

方以智等人力主缓和,见岑丹初余怒未消,劝道:

“南渡以来,人丁凋零,有才者遭忌求去,无才者屍位素餐。李如月为博取眼球,颠倒黑白,不外乎跳梁小丑,大将军何必与他一般见识?”

“李如月敌视农民军,见大将军收容忠贞营,心里不悦,故狂犬吠日,借此邀名。”

情报局长冯加礼、秘书郎杨云卿等人皆为丹初亲信,主张严惩李如月:

“四年三月,大将军出兵援广,先败靖南、平南两藩,再歼定南藩。朝廷借此稳固,君臣借此安乐。李如月不明事理,莠言乱政,竟敢上疏请杀大将军,是可忍孰不可忍?”

“朝廷杖责李如月四十,李如月仍旧活蹦乱跳,可见朝廷并无惩治李如月之意。若坐视不管,前线将士寒心,传出去亦为鞑子所笑。”

方以智不愿杀李如月,谏道:“李如月志在邀名,若杀了他,反而成全了他。不如请旨把他废为庶民,子子孙孙永不叙用。”

丹初颇感失望。方以智虽然智识过人,毕竟是大家子弟,又曾在永历朝中为官,正统观念很重。他就像三国时代的荀彧,堪称曹操首席谋士,却并不会顺从曹操篡逆。

曹操?不知什么时候,丹初竟开始以曹操自比了?再一想,自己创办赤军,这几年来突飞猛进,其实并不稳固。曹操好歹出自大族,有曹氏、夏侯氏宗族势力为倚靠。自己仅有些许亲信将领,对忠贞营、东勳、滇师、定南藩的整合还不够有力,仅领有粤西一省,就敢想篡逆之事了?

丹初大为汗颜,收住心思,叹道:“人非完人,哪能处处如意?哪能取悦每个人?我不恨李如月弹劾我,也不恨他莠言乱政,只恨君臣心思不齐,对前线战事毫无筹划。朝臣不知前线战事艰危,反而污蔑大将,大放厥词。朝廷如此昏聩,还奢谈中兴,岂不痴人说梦?

“鞑子虽为夷狄,法令严整,福临只有十三岁,智识勇气远过於永历帝。朝廷不思进取,反而对桂林之捷沾沾自喜。岂不知若不杀陈邦傅、赵印选,何以威慑诸镇?严整军令?若军令不严,如何有今日之赤军?若无赤军,焉能击杀孔有德?朝廷焉能苟安於龙安?”

有些事情,真不好与方以智、钱秉镫等人谋划。吃过饭,丹初留下冯加礼、杨云卿、何肇基等心腹。

“不除掉李如月,便不能维护大将军的威信,亦不能敲打行在诸臣。赤军挟战胜之威,派人到龙安请旨诛杀李如月,皇上不会不从。”冯加礼揣摩着丹初的意思,必欲置李如月於死地。

方以智、钱秉镫等文士并不赞成杀李如月,永历帝也有回护之意。丹初并不想鲁莽行事,说道:

“不然,杀人不如诛心。李如月志在邀名,我偏不让他得逞。就按左参军所说,派人到龙安请旨,把李如月革职为民,永不叙用。再让《振兴报》发文驳斥李如月,务必让他名声扫地。”

“善。”众人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