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哪里会是凑巧?�6�9�6�9今年有闰九月。
恩科会试和武举会试都定在闰九月。
楚宗作乱的事已经发生了,朱常洛接下来要等着楚宗案、劫杠案、殴杀巡抚三案的相关人员进京,那恐怕要等到十一月了。
只是鉴察院和刑部都已经发下公文去,宣布了皇帝对於楚宗劫杠案和殴杀巡抚一案的定性:只是寻常刑事案件。
查案的重点已经变成故定远侯寄存了大量财宝於楚藩的谣言如何传扬得人尽皆知的。
毕竟王守仁一呈奏上来就被抓入了诏狱。
朝廷动议之事,皇帝还搁置着。因此皇帝也要查到底有没有外人煽动宗藩,误以为皇帝立刻就要改革宗禄。
这个事情造成的第一个影响,就是恩科会试考完之后,贡院外面三法司齐聚,首先有三十九个应试举子被请去了鉴察院。
这事当然闹得京城震动。
而楚藩那边,侯拱辰奉旨南下。
宗人令亲自去处理楚藩府事,接到命令暂署湖广巡抚的左布政使梁云龙要来收拾这个烂摊子。
梁云龙从鉴察院那边收到了公文,皇帝也亲自给他写了信。
於是他现在也把按察使李焘,武昌知府徐应簧及武昌府诸县州知县、知州喊了过来。
“楚宗之乱,除了多年来楚宗之内积怨,陛下和朝廷如今要查的是地方官绅是否从中煽风点火,以促成宗禄改革。”梁云龙开宗明义,然后沉痛地说道,“陛下旨意明白,赵太保身死,作乱宗亲固然罪不容赦,若有人从中挑拨,那才是元凶。明察秋毫,才能告慰赵太保在天之灵。”
他看了众人一眼,语气转得严肃:“莫要心存侥幸。你们之中若有人知情,先说出来便是立功。若有人参与,此刻出首还可酌情宽恕。文相、辅相、台相、书相都有信来,陛下明言彻查,再杀上百家也在所不惜!”
公鼐听得心惊胆颤,暗道苦也。
他恰恰在之前听到了一些风声,因此才能让师爷密切关注着楚藩的动静,当夜第一时间得到消息。
“孝与,你知道些什么?”
公鼐心中一惊,抬头看向梁云龙。
而梁云龙双眼微眯,盯着他不说话。
公鼐知道坏了,自己神色稍微有些没藏好,就被阅历丰富的梁云龙看出了端倪。
想着他刚才一连点出的“四相”来信,公鼐太怕自己被重点怀疑了,连忙说道:“下官只是此前听到有应试生员议论……”
湖广之前当然也是有乡试的,一时生员汇集。
但公鼐既然开了口,想了想之后就咬牙说道:“其中有几个生员待秋闱放了榜之后登了副榜,正待大学苑考选,仍旧时时高谈阔论。抚台是知道的,下官知武昌,这大学苑考选,下官也有职差,此前还奉府台之命先宴请了新科举子……”
他罗里罗嗦的,最后反正是点出了一个人:李材。
“……李孟诚?”梁云龙皱着眉。
“是,抚台既知见罗先生,自然知道他曾巡抚勳阳,多有讲学。那几个登了副榜的,都是见罗先生昔年在郧阳讲学时的门生。其中一人又是均州的,过去家中还常和乐平程家有生意往来……”
梁云龙神情严肃起来:“孝予,你已经知道得这般详细,不止这些吧?”
“下官只是宴上听他们提到。抚台,再多的,下官就实在不知了!”公鼐连连摇头。
反正他谨小慎微,能贡献一条线索就足够了。
家中千叮咛万嘱咐,如今就连衍圣公都要想方设法自保,公鼐岂敢参与那些“大事”?
但此时此刻,他说出来的这个李材则让梁云龙找到了突破口,和李焘互相对视了一眼。
“若我记得没错,李孟诚如今被贬戍镇海卫了?”
李焘点了点头:“若非文相庇护,昔年他改参将署为学宫,挪用军饷讲学激起兵变就是大罪。后来又因旧时征缅夸大冒功,在诏狱里一呆五年,又是得辅相疏救,这才贬戍镇海卫。听说在镇海卫那边,依旧聚徒讲学,声名远扬。”
“若与他有关……是因昔年旧怨,还是因为如今学问之争?”梁云龙试着去推敲动机。
“是与不是,总要问过那几个副榜举子。”李焘顿了顿之后说道,“若真与他有关,他门生故旧颇多,又曾是申、王二公屡屡搭救之人,镇海卫又在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