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1 / 2)

清和 来自远方 3004 字 1天前

永乐帝决心收拾某个人,绝不会手软。

上疏弹劾大宁都司,直指兴宁伯的礼部尚书,很快收到了锦衣卫的驾帖,惊疑未定,乌纱已被摘掉,锁镣加身。

礼部尚书之后,两名翰林院编修和兵科右给事中,都被请到锦衣卫北镇抚司喝茶。

诏狱大门敞开,锦衣卫指挥使杨铎,一身大红锦衣,黑纱幞头,坐在北镇抚司大堂中,端起茶盏,轻轻吹了吹,眉如远山,唇边带笑,不见半点凶戾。

堂内的两名指挥同知,四名指挥佥事,堂外数名校尉千户,同时打了个寒蝉。

今日被请来的这几位,怕是要倒大霉。

不扒皮抽筋,也会成为诏狱的长期住户。

堂外传来一阵马嘶,继而是一阵大骂,紧接着是刀鞘拍击在人背腿上的声音。

一名校尉到堂前回报,犯官带到。

“到了?”

杨铎放下茶盏,站起身,“李宗伯难得来一次诏狱,本官当亲自迎一迎。”

锦衣校尉领命,刀鞘声更加刺耳,怒骂声渐渐停了。

北镇抚司请人,十次有七八次要在门前闹上一闹。

唾骂,痛斥,都是家常便饭。

杨铎不与之争论,只一个字,打。

耍嘴皮子-功-夫,不是锦衣卫的作风。

竖着进来,横着出去,证据确凿,问斩扒皮,才是锦衣卫办案的最高宗旨。

驸马都尉梅殷被都督佥事谭深,锦衣卫指挥赵曦所害,锦衣卫惹上了官司,查出是私仇,本该结案。偏有不怕死的,将这件事牵扯到了天子身上。

靖难中,梅殷站在建文帝一边,曾出言斥责朱棣,也曾同燕军交战。靖难后,被天子召见,更是一副油烟不进的样子,还曾被御史弹劾“蓄养亡命之徒”,给朱棣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

锦衣卫是天子亲军,为天子出气,结果了梅殷,再交出个替罪羊,完全有可能。

相信这种说法的朝臣不在少数,却无人上疏讽谏天子,一致将火力对准了锦衣卫,甚至是锦衣卫指挥使杨铎。

不能将锦衣卫裁撤掉,将杨铎拉下马也成。

自永乐朝复设锦衣卫以来,朝臣们彻底领教了杨铎的厉害。

心思缜密,行事严谨。

性格难测,只忠于天子,翻脸抓人丝毫不讲情面。

上一刻笑得-和-风-化-雨,下一刻就能将人踩到脚下。

凡是同杨铎打过交道,到过北镇抚司的官员,听到杨铎的名字,做梦都会被吓醒。

“犯官带到,卑职幸不辱名。”

指挥佥事纪纲抱拳,侧身让开,礼部尚书等四人已被打得倒地不起,脸色煞白,满是汗水尘土,脊椎骨似要断了一般。

杨铎斜睨一眼,不语。

纪纲解释道:“李宗伯不了解咱这的规矩,卑职斗胆给他讲讲。”

“恩。”杨铎走到礼部尚书面前,粉底皂靴,绣着银线的衣摆,居高临下的目光,落在四人眼中,是嘲笑,更是-侮-辱。

“李宗伯一向可好?”杨铎单手负在身后,笑着说道,“下官招呼不周,还请见谅。”

“狗贼!”李至刚撑起力气,怒视杨铎等人,骂道,“助纣为虐,颠倒黑白,为鹰犬之行的奸佞小人,敢称朝臣,简直是笑话!”

“大胆!”

刀鞘扬起,啪-的一声,李至刚又跌回了地上。

“我劝李宗伯说话前多想想。”杨铎仍是在笑,“杨某蒙圣恩,掌锦衣卫南北镇抚司,司刑狱之事,怎么会是助纣为虐?李宗伯此言,对本官不满还是另有所指?”

“小人!奸佞!”

骂来骂去就那么几句,别说杨铎纪纲,北镇抚司的力士耳朵里都听出茧子了。

“请四位进去。”杨铎收起了笑容,“有些话,还是同几位私下谈比较好。”

两名翰林编修仍在大骂,李至刚却是连路都走不稳,被力士拖进了诏狱。一同被抓来的兵科给事中抖个不停,随时可能晕过去。

“指挥使,您看?”

“先押着,不急着审。”杨铎将纪纲叫到近前,低声交代几句,“可明白了?”

“卑职明白。”

“去吧。”

纪纲领命离开,杨铎看一眼还残留着血迹的石台,双眼微眯,嘴边又掀起了一道小纹。

被带到北镇抚司的礼部尚书等人,分别被关押在不同的囚室中。杨铎并未下令用刑,反而让狱卒力士好吃好喝的招待四人。

饭菜的香气在空气中飘散,牢房里的老住户啃着硬馒头,看着开小灶的四人,目光中满是怜悯。

养肥了,才好下刀子。

资格最老,经验最丰富的几名老住客,还打起了赌,赌这四人的小灶能开几天。

“日子越长,遭的罪就越多。”

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精神已变得麻木,是生是死,都不再重要。每次有新人开小灶,老资格都会赌上一场,赌-资-定然是没有的,不过是为苦中取乐罢了。

兵科给事中的小灶在五天后结束,两名翰林编修比他更早,米饭热菜变成了硬馒头,三人在诏狱正式落户,两天一次被请出囚室,到刑房谈一下人生理想处事哲学。

起初,是走出去,拖回来。

后来,是拖出去,抬回来。

再后来,变成了抬出去,再抬回来。

四个一同进来的新人,三个已是出气多进气少,只有礼部尚书仍是每天米饭热菜,迟迟不见被请去刑房。

连续十几日,几乎打破了诏狱中的最高纪录。

狱中同僚看他的眼神都变得不同起来。

“这位一定是犯了大事。”

“谋反?”

“欺君罔上?”

“不对,必然是贪墨税银军饷。”

种种猜测围绕在身上,李至刚只能苦笑。

入住诏狱半个月后,李尚书的小灶终于停了,送到他面前的不再是米饭,而是一个硬得硌牙,还搀着砂子的馒头。

意外的,他竟松了口气。好似悬在头顶的巨石终于落下,该来的总算是来了。

李尚书将馒头掰开,泡在冷水里,一口一口吞咽入腹。

狱卒和两名力士走到了他的囚室前,铁锁开启,“李尚书,请吧。”

李至刚站起身,挺直背脊,跨出了铁栏。

刑房中,等着他的竟是杨铎。

“李宗伯,近日过得还好?”

李至刚冷哼一声,满面正气,昂然而立。

杨铎笑笑,温和说道:“下官有事向李宗伯请教。”

“可是本官弹劾大宁一事?”李至刚再次冷哼,“如此不必再言!“

“非也。”杨铎摇头,回手取来一份卷宗,展开,道,“下官请教的,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黄信漏泄狱事,违明典,六部隐瞒贪墨军需之事。李方伯可有告我?”

“本官何能知晓!”

“怎么,李宗伯想不起来?下官不妨为宗伯提个醒,李宗伯泰山犯法,未经有司呈报,李宗伯何以提前得知,向陛下求情?旧贮校场库内已有九十万斤黄腾,工部为何又请征于民?扩建会同馆所需材料已备,为何三次增加?”顿了顿,杨铎语带冷意,“发山东劳役,给役丁的新粮何以换做了陈米?山东野茧,山西瑞麦,引-流-民开荒,何以致有田之民背井离乡,富户破财破家?这些,李宗伯一概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