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新作物与赴宴(1 / 2)

得知礼部耿大人隔日要宴请自己这帮人,在向驿官问清耿大人姓名后,使团众人在驿馆房间开了一个小会。

见众人沉思不语,苏南问“诸位有何顾虑”

外务部干员道“我们是在合计这位耿大人明天要问什么,该何以作答,如何避免提及旧港等词语,使人生疑。”

付成勇知道外务部在现世收集了一大堆资料,应该对大明官员都有细数了解,他问道“你那边有什么准备”

外务部干员翻开自己的笔记簿,清了清嗓子“那我先说说耿裕这个人。”

耿裕,字好问,祖籍河南府卢氏县。其父耿九畴,永乐年间考中进士,为官廉正,耿裕深受其父影响,也是个坦夷谅直,生性节俭,刚正不阿的清官。因与靠勾结宦官与万贵妃而升为大学士的万安不合,被其构陷,遭排挤到南京礼部做了一闲官

也不知宋洲人在何处收集的信息,他们总好像无所不知,或许关于自己的资料也被其整理。见此情况,苏南有些麻木,开口道“若是如此,可以看出这位耿大人是位清官能臣,这种人最在乎的是家与国。我们这次去京城主要是为了商定明面上的朝贡贸易,这对大明也是有利的。再者我们上贡的玉米、土豆等农物,关乎百姓生计,想必耿大人定会十分关心。”

外务部干员不住点头“苏先生言之有理,顺着这两点,咱们先将可能遇到的问题列举出,再打好草稿。”

或许有人会问,将这些农作物提前引进到大明,就不怕改变历史进程,让大明养活更多人口,使其越发强大吗

答案显然是不会。

历史上,玉米是在1550年左右传入大明,当时叫番麦。至明末,全国有11个省份的县志

中出现过栽植玉米的记载。玉米在明末才慢慢渗入大明的粮食界。并且这种渗入异常缓慢,直到清乾隆年间玉米也只限于一些省份小范围种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达官贵人只是将玉米作为稀罕物,用以招待贵客。奇书xx梅中有写玉米食谱

红薯又称番薯,据记载是由福州陈振龙陈家于1593年从吕宋引入大明西班牙人从美洲带到吕宋。万历二十一年,陈振龙在福州试种成功,在巡抚金学增的支持下推广。引种第二年,福建大旱,番薯就发挥了救荒的巨大作用。万历三十六年,徐光启最早把番薯带动了长江流域。但番薯是喜温植物,番薯的繁殖材料薯块、薯苗在冬天无法经受严寒。薯块的保存温度需要1015,受冻与过热都容易烂坏。因为薯种越冬问题,番薯栽培技术一直不适用于北方。主张推广番薯的徐光启当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提出“欲避冰冻,莫如窖藏”的方法,在农政全书中还介绍了五、六种番薯藏种方法。但是合适的方法,在明末动乱中没有大规模普及,最终导致番薯在这道气温线前踌躇不前。直到清乾隆年间,黄可润借鉴山东农民的窖藏方法,改进了薯种窖藏方法,番薯才终于走向了北方。

其他如土豆最早由荷兰人带到大员,当时叫荷兰豆,而后又从大员传入内陆。还比如花生,又名番豆,16世纪早期传入大明。向日葵,有名西番葵,史料最早记载与1621年。辣椒,最早的史料记载是在1591年,由葡萄牙人传入大明。西红柿又名番茄,16世纪末17世纪初传入华夏。

这些农作物传入华夏的时间都很早,真正推广却要等到清乾隆后。出现此状况,主要原因一是官府没有自上而下的推广,百姓消息闭塞,对新事物普遍持有怀疑态度。比如土豆,因外形不规则、瘤节较多、

芽眼较深、不易削皮、颜色欠佳,百姓甚至怀疑它有毒。二是农业技术不达标,物种没有筛选培育,遇到病虫害或品种退化,百姓束手无策,承担不起减产或无产的损失。

由此可以推测,提前被带到大明的农作物,最终的结局很可能只会种植于大明的某处皇庄,以供皇帝及大臣调剂口味。

将应答之策写好,众人核对完毕,由苏南誊抄了一遍,大伙这才安心休息。

翌日上午,礼部接伴官将使团一行人带到会同馆。

馆中,一五十来岁,身着官服,满脸沧桑的老者已在恭候,此人正是耿裕,在其身旁还有应天府一众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