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八十八:伐黄嵩,东庆一统(三十)
最初的军制简单粗暴,文武不分、军政一体,地方诸侯虽有一定的调兵能力,但必须听令中央皇室,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地方诸侯豢养私兵、组建私人武装力量蔚然成风。
军权过於分散,自然也为整个社会动乱埋下了隐患。
为了顺应政治和经济制度,军制改革也刻不容缓,军政开始剥离,转变成以君王为中心的高度集权化军事体制,文武开始分职,奖励军功制度也更加明确,兵源从单一的管道转而面向普通百姓,再将军赋压力转移到百姓身上,兵力进一步扩张壮大,有利於战争动员。
如今的军制更加复杂多变,以东庆为例,和平时期,为了保证兵源稳定,东庆皇室下令将兵卒家人编入军籍,强迫对方世代从军,战争时期则强征普通百姓入伍,强迫他们当兵卖命。
军籍二字对於普通百姓而言,不是什么好词汇。
如果不是姜芃姬弄了种种措施,百姓对「军籍」可是避之不及的。
这种军制下的兵卒,战争素养自然高不到哪里去,打仗划水,至多比注水兵高一些。
地方势力还能用钱财招募大量私人武装势力,例如姜芃姬曾经的部曲。
天下五国的军制大同小异,大多都是从大夏朝时代继承过来的。
各国因为国情不同,略有变化改动。
姜芃姬的野心很大,她不满足现状,她要让自己的军队成为真正的顶尖精锐!
她思考军改不是一日两日了,心中早有了腹稿,一旁的杨思认真听着。
二人时不时低声交流探讨,时间流逝飞快。
杨思越听越是心惊,同时也拔高了对姜芃姬的评价。
自家主公能收割那么多脑残粉,自身魅力不可谓不强。
他道,「若是这么做,诸人可会反对?」
姜芃姬暗中翻了个白眼。
「他们反对做什么?他们又没有嚐过吃空饷的滋味,没有得到过的,失去了也不会可惜。」
杨思一噎,顿时没了言语。
他不由得怀疑,自家主公到底从什么时候萌生军改的念头,早早就开始布局了?
姜芃姬和杨思刚才谈论一人多职衔多粮饷的问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如杨思身上不止一个职衔,他一人就能领到对应职衔的粮饷,实际上众多职衔只有一个是实在的,其他都是虚名。说得再简单一些,他一人干了一人的活,最后却拿了好几人份的工资,导致资源浪费。
因此,姜芃姬从来不给他们虚名职衔,一人就领一人的工资。
谁有功劳谁就多拿赏赐,平日年节还有福利。
姜芃姬在员工福利方便从不吝啬。
除了这个问题,多职衔还带来职权不明的问题,弄出外行人指导内行人的笑话。
和平时期不算大问题,但到了战争时期,这就是致命点了。
姜芃姬还和杨思谈了军衔制度,她打算细分职权,提拔更多可用的新人,调动兵卒的建功立业的积极性。按照目前的制度,那就是「僧多粥少」,长久以往不利於内部稳定和发展。
二人从正午谈到了落日,刚好提及军纪。
杨思道,「依思之见,主公治下军伍纪律严明,已是世间罕有。」
再改,还能改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