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选人(2 / 2)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两句诗, 任谁一眼看到就知道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和心境之下写出来的。

现在大秦的科举既然已经出来了, 那就算是达不到这个盛况,多少也得差不多不是

其实子婴这么决定,对于这些考生们已经不知道算是多么的宽容了。

因为他明白,唐朝的时候之所以中了进士之后会出现这样的盛况,那完全就是因为后世大唐的科举是相当的难,说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游戏,那都是抬举独木桥了。

跟子婴这回在大秦举行的这么一次科举不同的是,大唐的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

制科是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而常科则是每年固定举行的,至少有五十多种考试项目。

此外,武则天时期,除了文举之外还增设了武举。尽管考试的科目如此之多,但是录取率十分的低。常科中秀才科最难考,唐太宗时期就出现过一个秀才也没有的情况。后来唐朝时期秀才科就曾被废弃过,相比于大秦的两千多人参加就考上了十几个,剩下还有三十多个当了老师的比例,大唐的科举只能说是聊胜于无。

子婴一直想要让大秦的科举一点点的成长到前世大唐的水准,虽然他知道这需要时间,但更需要的是他和张良等人对于科举的结构和形式渐渐的丰富。

大唐科举考试的项目不光多而已,考试的范围也是非常之广。

从当时的经文到时事政治,从历史法律到民生,从文学到算学等等,而且不仅考儒家,还考道家。并不像明清时期只考八股文,内容只从四书五经中出。

唐朝学子要学习的内容十分的广泛,自然考试的难度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梁朝的昭明太子编的文选,常作为考试的内容之一。杜甫曾过说“文选烂,秀才半”。连杜甫都这么说了,足以见得当时真正考上了进士的人得学到了个什么程度,知识都被他们给学杂了,说的就是大唐的考生们无疑了。

当然,大唐的科举有好的地方,但是因为这是个能让人一举登天的事,自然也就出现了不少不怎么能拿上台面的事,这自然也正是子婴在这个时代应该避免的。

在大唐科举考试前后,考生是要递“投名状”的。

考官对一个考生的喜好可以说决定了考生这次考试的命运。著名的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就是去打探考官的喜好。武则天时期增设过殿试,就是由皇帝亲自来考量考生。

这在面上说还可以算是没什么问题,但是这样的情况自然会滋生出的土壤,要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没有搞过暗箱操作,说到底是没人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