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诏狱抢人事件(1 / 2)

统计大明 怕起重复 1184 字 1个月前

不过不下雨咱们可以灌溉啊,清朝中后期土地不足的时候,不是很多中原百姓在蒙古开荒种地。

还是那句话,产量高低不要紧,改变社会结构才是第一要务。

朱慈烺坚定的道:“至于产量咱们不用担心,大明的百姓,在山上种梯田,在黄土高原上种种庄稼,在荒漠在海岛种庄稼,甚至在船上种出庄稼,那里有土地有水源,只需要花点功夫搞点灌溉设施,一定能种出庄稼。”

崇祯原则上同意了朱慈烺的设想,反正别的地方不,河肯定是能种庄稼的,成不成先试试吧:“还有什么控制之法?”

朱慈烺接着分析下一条:“所谓帮助其修建邬堡和村镇储存粮食抵御雪灾和其他部落的侵袭,之后就是划分草场培育牧草,让游牧变成半游牧,到时候更深度的控制这些部落。”

这一条很容易理解,有了房子冬谁还住帐篷躲雪灾啊,尤其是邬堡城镇里还有粮食,有牧草,还能抵御敌人。

朱慈烺接着比划:“而且这些城镇都是互市之地,到时候大明肯定要派兵驻扎协防的,牧民想要获得入住的资格,肯定要接受大明的管理,遇到重大灾害大明皇店可以提供贷款业务,让牧民不至于铤而走险,将来牧民拿自己的产出抵扣贷款,皇明商号就能获得一个稳定的货源。”

杀光异族固然爽快,但是把异族变成自己的工具,变成自己的奴隶比杀光他们更有意思,一直以来草原民族有了灾害就会进入中原抢一把。

稳定草原不仅关系到大明北方的稳定,更是为了报仇!

而且大明的国策到底是向海还是向陆,最终还是要看草原的稳定况,若是不能稳定草原,那大明就没有选择权,只能在九边跟草原民族死耗着。

两线作战一直以来都是兵家大忌,强如盛唐在西域跟北方草原两线作战的况下一样中心兵力空虚被安禄山乘虚而入。后世元首国两次都死死在两线作战上。

所以尽管大明很强大,朱慈烺觉得还是避免两线作战的好,而且大明的地理位置向西几千里都没有啥经济价值甚至大部分地方都是不毛之地,粮食都种不出来,没有火车的况下谈统治那更是镜花水月。

相反南洋的土地产出比大明还多,沿海有的是资源,海阅便利降低了统治的难度,新土地的发现迁移了人口转移了国内矛盾。

朱慈烺是一个航海派,他觉得大明现在的所有问题都能通过开海来解决。

但是开海之前要先收拾了流寇,收拾了建奴,确保北方西方的稳定,等经济科技发展了,蒸汽机研制出来了,到时候在谈西进。

这也是朱慈烺对于蒙古问题这么成竹在的原因,这个问题他已经想了一整的解决方案,这些年反复琢磨,所以今才能侃侃而谈。

朱慈烺接着道:“而选精锐勇士在城镇中赐予房子,田地和产业正是为了打破部落的限制,人一旦有了私产自然就有了私心,部落首领再想向以前一样控制他们就难了,到时候这些部落勇士就变成了城镇的勇士,大明的勇士。”

崇祯算是回过味来,合着朱慈烺的冠冕堂皇的一大堆好处,还是一步一坑,自己前几还在教训朱慈烺做事不够冠冕堂皇,今朱慈烺做的就不错。

崇祯也发现,这些问题根本不是一时半会就能考虑好的:“这些问题你是不是想好久了?有没有什么具体的章程?拿来我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