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一代人(1 / 2)

统计大明 怕起重复 1207 字 1个月前

十一月底,姗姗来迟的内阁和军部预算案总算送上来了。

这次之所以这么晚,主要是内阁人员变动,吴启晨的军事相关预算增加还有就是朱慈烺制定的新式海关税费计划大纲出来的太慢。

朱慈烺给出了海关相关改革的方向,内阁相关部门进行完善,然后列入明年的预算案里,好方便明年进行相关的改革。

看着内阁的预算案,朱慈烺感觉比前两年顺心多了:“教育经费方面儒学大幅度消减其他人没有意见?”

吴启晨拱手:“臣只是消减了关内那些无用的儒学班,因为招不到学生,开设这种班级完全就是浪费教育资源,关外的异族聚居区,儒学班不仅没有减少还增加了。

当然有人也有意见,不过有意见的都辞退或者调离了。”

朱慈烺手都顿了一下,这吴启晨果然是硬钢流啊,这样搞法爽快是爽快了,但这样线性的解决问题,怨气是会积聚的。

好家伙有问题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有问题的人,这要是一直干下去,儒家那帮人不闹事才怪。

不过不管怎么闹到时候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那就换人呗,贾文正可以顶第一波雷,要是还不能平息那就把吴启晨也给换了。

当然之前朱慈烺肯定要好好看戏,看看儒家这帮人能跟吴启晨他们斗到什么地步。

以前大明的皇帝都是靠着东厂和锦衣卫的人跟文官集团斗,现在朱慈烺手里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朝堂权利,斗儒家文官已经不需要东厂和锦衣卫了。

朱慈烺称帝七年,大明一共招募了一百多万官员和吏员,其中儒家背景的只占到百分之二十六。

而原有的大明官僚机构中有官员十几万,加上吏员中的人员有四五十万儒家背景。

也就是说经过七年的洗刷,大明的官府机构中,儒家已经从多少变成了少数,而且儒家还有两个劣势,一个是很多人都被安排到关外机构任职,就像莫卧儿这样的地方就有二十多万大明儒家的官吏在工作。

另一个特点就是后继乏力,这七年大明新学普及已经全面覆盖所有公民的学龄儿童,而还在儒家私塾和老师代徒弟讲课的儒学生不到十万人,而学龄从五岁到十四的儿童四千万有余。

四千万和不到十万相比,儒学已经完全处于劣势。

当大明四处作战的时候,朱慈烺采用的是军队高压的政策,动辄抄家灭族,官员、锦衣卫和皇明商号体系的相互监督相互举报让官员人人自危。

即使到了今天大明关内驻军也没有低于四十万过,这样的军力足以震慑所有的有异动的人。

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官员们逐渐适应了新的规矩,生活变得安逸之后,一拨人就开始瞎琢磨。

尤其是想孙传庭这种带头人出现之后,儒家一下子亢奋起来,当然这也是一种弱者的自我保护,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能对抗大势的时候,他们就期望能够依靠着团体的力量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