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湾前线,黄得功到达了巴格达南郊四十里处,这时候一列列的火车正在这里卸货,铁路工程人员正在那里紧张的进行铺路。
铁路没延伸一里,那么就能让大炮少走十分钟,海军的护卫舰正在河道中小心的前行。
海军不是没有更大的巡洋舰,只是无奈这里的水位,巡洋舰随时有搁浅的风险。
巴格达的守军本来并不多,只有区区一万两千多人。
但当得知大明要进攻的时候,这里的奥斯曼官员立刻征召了五万的青壮,并且把附近几个小城的守军都集中了过来。
现在巴格达城内的防守力量已经到达了七万。
而大明这边集结过来的兵力还不到一万人,一比七的比例,这应当是一场苦战。
黄得功打算等集中了一个师的兵力之后在进攻巴格达。
巴格达守军在为集结了兵力沾沾自喜,其实黄得功倒是希望对方把兵力集中在这里,好为下一步作战节省时间。
大明的铁路仅仅修到这里,也就是说,跟敌人在巴格达决战是对大明最有利的选择,比起一个个小城的去打要容易很多。
因为一路上要留下军队占领沿途城镇,所以黄得功这边的进攻兵力不足。
按照预计至少要七天到十天的时间,等第二批士卒到达的时候,黄得功这边才能发起新的攻势。
而面前的巴格达城,正是大明最好的目标,再往前战争就进入新的方向了,失去了海上运输的优势又失去了铁路运输的优势,黄得功需要搞定后勤问题之后才能发动接下来的攻势。
收集马匹骆驼马车等的人员正在努力寻找,可是缺口很大,后勤部跟黄得功说了,预计收集的马车,只够支持一个师的兵力在巴格达附近五百里的作战。
要想增加作战范围,那就需要等大明这边从莫卧儿地区调运马匹等交通工具了。
所以黄得功更不能失去现有的铁路优势了,把敌人引到巴格达,然后一战而胜之,那么整个伊拉克地区就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抵抗了。
不过敌人的集合效率比起黄得功预见的要低的多了,预计最快也要半个月,最慢可能需要一个月敌人才能集结完成。
到时候自己这边从陆路出发的那一个师也该到了,而且敌人第一批部队准备好,第二批部队也快到了,总不能一直等着吧?
经过战区参谋的研究,决定采用以大促对方集结的思路,敌人来的慢是因为大明的威胁不够。
只要大明持续不断的对巴格达发起进攻,那么敌人感受到压力之后自然就会拼命的催促援军加快速度。
战区参谋部的意思是先把巴格达包围了,然后敌人到时候援军一来,肯定会把咱们这一万多人反包围了。
到时候大明的援军到了,在包围敌人一举歼灭。
朱慈烺看到这个计划的时候,直接就慌了,这不是某格勒保卫战么?这样一圈一圈的,玩脱了怎么办?
不过总参那边看完计划之后认为可行,朱慈烺觉得专业的事情还是要相信专业的眼光,所以也就批准了。
黄得功这次到前线就是指挥这次作战的,要说一区区一万多兵力包围对方七万士卒加青壮守军的城市感觉好像有点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