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太原府(1 / 2)

“老孙头,玻璃暖棚事关永乐薯的推广,今年如果能按太子殿下的要求,完成冬天这一季的种植,大明百姓就能提前一年吃上饱饭,这是你们要是做成了,那就是万家生佛,你们功莫大焉,我会向太子殿下,给你们请功”李云睿脸色严肃的看着老孙头,说道,“到时候,太子殿下高兴了,给你们弄个官职,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老孙头听了李云睿的话,激动还是蛮激动的,但也只是听听而已,“小公爷,您就别拿小老儿取乐子了,小老儿大字不识一箩筐,您让我去当官”

这倒不是老孙头谦虚,大明的所有官员都是读书人,最低也是举人以上。

明初因为天下大乱,读书人没有多少,朱元璋刚刚上台,就开始办科举,但科举都是三年举办一次,每次录取也只有几百人,这点人哪够用为了应对国家管理缺人才的状况,朱元璋就大规模征召读书人,填充到各个朝廷部门,这些人要么是博学多才,要么是举人。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永乐后期才结束,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这些规矩是到了成化年间,才形成的。

想当官,首先得是举人,类似纪纲这种秀才当官的人,只是走了投机取巧的道路而已。

因此老孙头并没有瞎说。

“老孙头,这话要是搁在以前,我就不反驳你了”李云睿笑了笑,说道,“但是搁在今天,我们就得说道说道了,大明以前可能冬天种地大明以前可有如此高产的粮食你要是把这两件事整明白了,你说到时候,太子殿下是用你呢还是用你呢他有的选吗”

老孙头听李云睿把道理一掰扯,眼睛瞬间亮了,明白了李云睿的意思。只要老孙头把永乐薯种好了,到时候朱高炽推广永乐薯总是要用人的,那么老孙头这些人,肯定是首选啊要推广就要给人权力,否则老百姓和官员哪儿会听他们的

李云睿拍了拍沉思中的老孙头,低声说道,“机会就在眼前,能不能抓住就看你自己了记住别光顾着干活,得学会总结经验,只有把经验总结好了,才能找到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做到坚持正确的,避免错误的。”

说完,扔下了老孙头,继续回大明工学院,继续给学生苦哈哈的上起了课,李云睿最近在赶进度,因为中秋节后,他要北上一次,去太原城办事。

所以不管学生们听不听的懂,能不能理解,李云睿都无视了,当然毕竟有聪明人,大致还能听懂,李云睿就锚定这些人,强化培训,等自己走后,让这些学生代他讲课。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中秋节前,在李云睿的指挥下,二十个玻璃暖棚建了起来,第一批种子也播了下去,李云睿把老孙头找来,详细跟他讲了暖棚该如何打理,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告诉了老孙头,让老孙头带领一群民壮继续建设和打理玻璃暖棚。

而李云睿自己过完中秋节后,在李桑海的护送下,带上了三套煤化工设备,出了南京城。

李云睿为了快点到太原城,选择了走水路,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了扬州后调头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到达淮安府后,逆黄河之水而上对,你没看错,明朝时,黄河的河道不是在山东东营,而是入淮河流进黄海,到了汾水河后继续北上,就能到太原城了。

之所以选择水路,是因为走水路人不累,李云睿的骑术渣到没边

从南京到太原城,两千多里地,一路之上风尘仆仆,李云睿足足用了十二天才到,平均一天才行两百多里。可把李云睿整郁闷了,这点距离要是搁在后世,坐飞机一个多小时,做高铁也就七八个小时,自己开车也就大半天的时间。

但这是在大明,就这个速度,还是李云睿拿钱堆出来的

一路之上,拿着钱到处拉纤夫,有很多浅滩或者水流湍急的河道,不是划着船,简简单单就能过去的,必须用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