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也有些道理(1 / 2)

,。

历朝历代,统治者实行的统治模式都是“外儒内法而济之以道”。因为儒家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严刑峻法;道家则以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构建出“仁政”的外皮,粉饰统治阶级“仁爱”的美德;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统治百姓,使阶级关系不出现紊乱;以道家自然学说和权术为手段,给被统治者留有一定的生存空间,让其自然生长,作为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的润滑剂。

这种统治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被所有统治者采纳。

然而,法家中有一著名人物商鞅,提出了一个驭民五术。

商鞅认为“民强国弱,民弱国强,治国之道,首在弱民”,他认为财富总量是一定的,百姓富了,国家就穷了,而百姓富裕了,就不会愿意种地,就会想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不会尊重官员,不会在乎赏赐,那么朝廷在治理百姓时,就会遇到很大的问题,比如百姓不种地,国家税赋就会减少;百姓不尊官,官员治理地方时就会没有权威;官兵不在乎赏赐,作战时就不会轻死。

因此商鞅提出这驭民五术,所谓驭民五术即壹民、贫民、疲民、辱民、愚民。

壹民就是统一思想,垄断意识形态,以便实施政策;贫民就是让百姓在贫困线上挣扎,让百姓家无积粟;疲民之策则是不断为民寻事,比如不停的征战、戍边,不停的徭役,使百姓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他事;辱民则是认为“治民羞辱以刑”,因为“民辱则尊官”;至于愚民,则是让百姓变得愚昧无知,成为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任由统治阶级驱使,专心耕种,勇猛作战。

就是一个这样的恶政,自古以来都被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奉为圭臬。

朱高炽身为太子,大明未来的君王,学习的是帝王之术,自然懂这些知识,在他看来,商鞅的驭民五术,虽然有些不近人情,但对一个国家的统治来说,是一件好事。

身为大明的开国之君,太祖朱元璋,一登基就把这件事给安排的明明白白,成了大明的基本国策八股取士是其一,虽然当时还没有成型,但制度却被老朱同志定了下来;户籍政策是其二,把百姓按照高低贵贱分成各种等级的不同身份;其三是路引制度,百姓出行百里须开具路引,就是想把百姓钉死在居住地,隔绝百姓信息获取渠道;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都是为了弱民。

现在李云睿却提出了另一套与之相反的理论,朱高炽一时比较难以接受。

看着朱高炽脸色有些晦暗不明,李云睿又开口说道,“殿下,历史上哪一次百姓起来跟官府作对,不是由最底层的穷苦百姓开始,然后文人、将领、世家、商人、乃至异族、邪教,开始加入其中,希望火中取栗,乱中取胜。就算是太祖高皇帝”

说到这里,李云睿停了下来,看了看朱高炽。

听了李云睿的话,朱高炽无奈笑了笑。

不可否则,每次天下大乱、改朝换代的,都是农民起义秦朝的陈胜吴广起义、汉朝的绿林、黄巾、赤眉,晋朝的流民起义,隋朝的瓦岗、河北、江淮起义,唐朝庞勋、王仙芝、黄巢起义。而每次农民起义都是最受剥削地那群人百姓,活不下去了,才举起义旗,跟官府对着干,希望能活下去。

这些人起事之后,投机分子就开始加入其中了,文人开始帮他们出谋划策,商人钱财资助,世家帮忙消息,将领们开始首鼠两端,类似于白莲教这样的组织开始鼓动百姓,甚至异族也趁火打劫,然后一个朝代轰然倒塌、覆灭。

“你说的也有些道理”朱高炽点了点头,说道。

“殿下,再想一下,最怕乱民的人是谁是那些贫无立锥之地的穷瘪三还是那些家有薄产、手有余粮的百姓”李云睿看到朱高炽同意了自己想法,说道,“民间有句话,叫做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为什么因为他们会瞻前顾后,虽然不满现状,但他们又怕造反后,失去所拥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