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赴死(1 / 2)

将军令 陈三寻 2518 字 1个月前

“咚咚咚”

进军的金鼓声响彻天地,首当其冲的弩兵军阵最先开始移动了。

大刀童俊手握大刀,目光如冰,冷冷的盯着远处,随时准备出击。

三千弩兵军阵气势汹汹,迈着稳健的步伐,喊着响亮的号子,向前慢慢平移,左右两翼由大刀童俊的亲自带领骑兵左右护卫。

远远望去,在一片无边无际的枪林甲海之中,无数头盔上的长缨迎风烈烈,犹如狂风下的密林般,层叠不穷,应接不暇。

最可怕的还是弩兵背在身后的箭囊,里面白色的羽箭随着军阵的移动,上下起伏不定,甚是壮观无比。

左右骑兵高举长枪,犹如森林般的枪锋,寒气森森,如一排排锋芒,金色的阳光洒在上面,闪耀着别样的光泽。

当前的三千弩兵的脚步紧随鼓声的落点,每个人都如此,整个军阵更是整齐划一,徐徐而来,行进百步之远,竟不见一丝军阵紊乱之相,如此乃是精兵

每一次移动,汇聚在一起的脚步声让整个天地都为之震动,地面上扬起的尘土,连绵不绝。

同时。

大刀童俊策马当先,高举大刀在阵前来回奔驰,耀武扬威般的发出怒吼声。

麾下将士也皆是如此,怒吼声连成一片。

由三千人组成的弩兵军阵,光是这一点足以让天下强军为之汗颜。

即便是李安身侧的百骑甲士都忍不住畏惧起来。

三千弩兵,意味着每一次就能激射出三千根弩箭,也同样意味着三千个袍泽可能中箭倒地,没有人不怕死,也包括这些悍卒,悍卒无畏,只因为心有信仰,可不代表他们不怕死。

十年前,忠义军悍勇无畏,敢死战倒地的忠义军甲士,面对金鞑铁骑也是恐怖无比,可却无一人退缩,他们可以害怕,这是本能反应,可却无一人敢退。

大渊国土百万计,可却无一寸土地是多余,今日仍旧是如此

李安目光如炬,神情依旧是沉静如水,浑身上下散发着无所畏惧的气息,眼前的三千弩兵,在他的眼里,也仿佛无一物般,甚至于连眉头都不曾皱过。

岳破虏深有感触,眸子中闪过一丝惊异,随即胸膛一挺,毫无惧色。

诸将见状,也纷纷挺直胸膛,身上的畏惧纷纷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满满战意。

一传二,二传三,主将的冷静,让左右诸将皆是心有感触,继而整支军队都变得毫无畏惧。

李安的这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气息,着实让诸将暗暗心惊,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家王爷可以一直保持这股无畏的气息。

纵然悍不畏死的曾家五虎都惊异无比,面对三千严阵以待的弩兵,自家王爷为什么能做到这般淡定。

曾家五虎在江湖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什么可怕的场景没见过,可唯独眼前的场景,让刀口舔血的他们也心生寒意。

三千弩兵的可怕实力不言而喻,即便是骑兵过万,想要突破三千弩兵的防御,只怕也要损失过半,身负强弓硬弩的弩兵绝对是骑兵克星,可李安最善于统御骑兵作战,难道他不知道吗

弩兵天生就是骑兵克星,平原作战,骑兵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靠近弩兵军阵,可弩兵军阵中还有长枪如林的枪阵,坚不可摧的刀盾兵,以及侧翼的骑兵护卫,想要真正消灭弩兵,必须突破前面的几个兵种。

曾小虫一次次的望向李安,心里开始暗暗猜测“王爷究竟是那来的信心,莫非就是这四百百骑甲士”

这四百百骑甲士如果单个拿出来,的确是实力不凡,最强的一位骑士都是三品巅峰高手,

在普通军队中,起码是武官,千夫长的级别,可在百骑甲士中仅仅是一个什长。

如此高手组合在一起,其战力未必也会成倍增长。

军队对战,绝不仅仅是一刀一枪这么简单,而是军阵和袍泽之间的相互配合,长槊,刀盾,强弓硬弩,互相配合,万人军队,如臂驱使,方可百战百胜。

可这支百骑甲士才组建不过数日,尚且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时候,这个时候就送上战场很有可能就是死路一条,白白损失这么多高手。

或许再给百骑甲士一点点时间,那怕是半年时间也许这支军队可以成为不弱于八虎将麾下的任何一支精锐的战斗力,现在吗还差的太远了。

曾小虫的担心不无道理,可他最担心的莫过于李安对岳破虏这个客将的信任,竟然将百骑甲士这样的精锐交给一个客将。

将一场战争的胜利交给一个客将。

担心之余,敌军的三千弩兵再一次开进五百步。

现在对面军容已经可以清晰可见了,可却也让全体将士为之一震。

只见对方三千弩兵齐齐开路,后面枪兵刀盾兵错落有致,紧随其后,左右两翼各有两千骑兵左右护卫。

光是单看这支军阵,完全就是无懈可击。

用“完美”来形容也不为过。

眼看对方越来越近,已经是避无可避的态势,只有进攻,进攻,还是进攻,否则对方弩兵一旦靠近本阵,连后撤的可能都没有。

此时,唯有死战到底

“诸将袍泽,此战不胜,我们将绝无生还的可能,唯有死战,诸位可敢与本王死战到底”李安高举方天画戟,怒喝一声。

万人军队齐齐怒吼,士气大振,人人皆有一股死战到底的决心。

转瞬间,对方的三千弩兵再一次靠近百步,距离本阵只有四百步的距离。

出战就在此刻。

李安扭头看了一眼岳破虏,“破虏,此战交给你了。”

“王爷放心,半个时辰,末将亲自取下敌军主将首级”

岳破虏信心满满,丈八铁枪猛地一挥,“百骑甲士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