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节 石渠阁会议(2 / 2)

曾子、子夏、孟子、李悝、吴起、商君、韩非子、吕不韦,纷纷粉墨登台。

还有张仪苏秦,靠三寸不烂之舌,忽悠天下人,风光无边。

至此,其实,先秦的诸子百家,基本上建立健全了中国的思想派系的脉络和大方向。

后人基本上都是要围绕他们的成果而对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进行阐。

而如今,却又不同。

现在,诸子百家的巨头们面临的世界形势和天下形势,与他们的祖师爷完全不同。

今日的汉室,虽然还说不上四海升平,九州道路豺狼。

但却也是安稳和平的盛世时光。

商贾势力大兴,各地的工商业越兴盛,由此带动了天下人口流动度的加快。

特别是安东的屯垦移民以及淘金潮的到来,更是加了这一进程。

各个学派,於是不再局限於某地。

而是开始随着时代的展而向天下延伸。

这带来了许多新问题,也带来了许多新挑战。

这迫使诸子百家中的聪明人和有远见者,不得不去思考和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鲁儒就是因为无法解决这些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而在近几年,不断衰落,如今甚至连老巢都要公羊派和谷梁派给端了的悲剧。

正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其他人看到鲁儒的惨状,但凡有些危机感的,都不得不加快强大自身的进程。

於是,包括儒家在内的所有学派巨头,都不得不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身子,仔细审查民间民情和天下变化。

而不能再跟过去一般,高高在上的谈着什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不顾实际和现实,非要谈论遥不可及的三代之治。

这样做的家伙,肯定会被时代淘汰!

而这样一来,自然而然的肯定会出现不同想法和不同思考方向的人。

而这些人提出来的思想理论和应变之道,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完善,渐渐形成一个个看上去似乎差不多,但实际上南辕北辙的派系。

譬如,思孟学派和重民派,都在高举孟子的旗号,主张仁以爱人,义之所在万死不辞。

但实际上呢?

思孟学派,宣扬的是‘仁义礼智善’,讲究的是诚心诚意的对待学问,有些类似苦行僧一样,认为只要心诚,自然学问做得好,学问做得好,自然是君子,君子自可治世。

总的来说,还是儒家的那老一套。

但重民学派则不同。

他虽然也主张仁以爱人,将孟子视为祖师爷。

但它彻底摒弃了个人道德和行为对天下造成的影响。

重民学派认为,只要有利於百姓,有利於民生,有利於人民,哪怕是小人,做的事情,那也是好的。

反之,道德水平再max,也可能误国。

对此,这两派口水仗已经打了无数回。

彼此都宣布开除了对方‘孟子传人’的身份。

而从绣衣卫的档案和报告里,也能看出这两个学派所依附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级。

思孟学派是兴盛於梁国和三河地区一带,主要依托地主和士大夫阶级的学派。

而重民学派的大本营则是在当世商人氛围最浓厚的雒阳,其主要支持者和金主,是雒阳、睢阳、荥阳以及关中的某些大地主、大商人和大贵族。

这自然就决定两者其实根本就不是一个阵营的。

将所有的这些,在心里过了一遍,刘彻走出自己的御书房,来到外面,望着这繁华的世界,璀璨的世界,道:“制诏:朕闻,古者,诸侯贡士,壹适谓之好德,再适谓之贤贤,三适谓之有功,乃加九锡!今天下有诸子,或曰孔子之学,或曰申韩之士,或曰黄老之长者,或曰墨翟之门徒,皆博闻多识,有治世之才!

今朕夙兴夜寐,愿与宇内之士,臻於圣道。

其於石渠阁,备酒三樽,静候天下名士,与共稽参政务!”

立刻就有尚书郎领命,录诏,然后稍加润笔后进献刘彻案前,刘彻在检查完后,随即在上面加盖自己的天子印玺,然后将它交给一位侍中,嘱托道:“下御史,颁布天下!”

这不是国政,也不是政策的布命令。

只是一道对天下诸子百家各大学派巨头的征集令。

自然根本不需要御史大夫衙门讨论,然后交由廷议商议。

皇帝一言可决!

所以,接到诏书后的御史大夫晁错几乎没有怎么考虑,立刻就在诏书上附署名字, 然后将它交给御史监,嘱托道:“贴於露布,更令传骑,布天下郡县!”

而自己则急匆匆的抬脚出门,去找自己的老师张恢。

去干什么?

当然是抢走所有人前面,先给自己的派系,在即将举行的石渠阁会议中,多占几个位置!

天子诏书上说的很清楚‘敬备浊酒,恭候石渠阁之殿,与天下名士,稽参政务,共论国策’。

石渠阁才多大?

晁错是很清楚的,哪怕是司马谈和司马寄主将他们的办公阁楼让出来,再腾出石渠阁外围的阁楼,撑死了也就够同时容纳四百人与会,甚至,很可能最终只能容纳三百五十人左右。

而在这其中,天子、贵戚以及两千石大臣还有将军列侯,起码要占走五十席。

留给诸子百家的席位,很可能只有不过三百席。

看上去很多,实际上少得可怜。

旁的不说,以黄老派跟东宫的关系,最少有三十席要被黄老占走。

另外墨家跟天子的关系也足以保证,是个墨者就能列席。

这就又起码少了三四十席。

而这次天子忽然要召开的这个石渠阁会议,很可能将决定未来诸子百家的兴衰。

这样的重要会议,自然自己这边列席的人越多,其他派系的席位就越少,言权就越低。

别看现在,儒法之间如胶似漆。

但,遇到这个事情时,晁错根本就没有考虑过给儒家报信。

对晁错来说,儒家与法家现在的合作,其实只是互相利用而已。

若有可能,法家当然是希望在儒家头上踩一脚,背上插一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