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2 / 2)

他帝皇仪态尽失,「霍」一声站起来,身躯控制不住在颤抖:「他不可能没死!」

自幼在魏景兄弟的阴影笼罩下成长。尤其魏景,武力、统军能力,强悍如斯,如出鞘宝剑般让人万分忌惮,比温文尔雅的皇太子威胁性大太多了。

现在安王说,魏景重伤带毒坠江不但没死,反而夺得益州,如今已出益取下平阳。

平阳之战,持续了快一个月,魏显自然知道的。这杨泽野心极大能力又强,已成新的心腹大患,好在安王就在荆州,正好剿杀此贼。

魏显对安王挺有信心的,因为后者领旨出兵以来,做得极好,如今已收服了大半个荆州。

偏安王吃了大败仗,让魏显对「杨泽」更为忌惮。

现在告诉他,杨泽其实就是魏景?

「怎么可能?他怎么可是杨泽?!」

冷汗湿透了内衫,魏显起得太猛,「哗啦啦」奏折被带倒一地,笔墨纸砚重重落摔落,一地狼借。

「陛下!」

作为当年倾覆傅氏的关键人物之一,齐田心跳漏了一拍,眼见魏显满头大汗似魔怔,他连忙大喝了一声。

魏显倏地回神,他也知道自己惊惧下失态了,但也顾不上,急忙道:「诸位爱卿,安王八百里加急,逆王魏景没死,他正是益州杨泽,如今还出益取下平阳郡!」

「砰!」

魏显话音未落,殿外传来一声重物落地的声音,紧接着一华贵妇人急步进了殿:「皇儿,你说什么?!」

这名贵妇皮肤白皙,体态微丰,容貌只算清秀,却保养极佳,年过半百看着不过堪堪四旬,一身玄黑缀红凤袍,长长的裙摆正随步伐急速摇曳。

此乃当朝皇太后,魏显之母,昔年先帝的丽妃冯氏。

登皇太后宝座,旧日伏拜之人悉数踏在脚下,吐气扬眉不过一载,黄河决堤,乱军四起,大楚朝岌岌可危。

冯太后心中焦躁,不亚於亲子,但她一个内宫妇人,根本无法给予助益,只能多多照顾儿子。

魏显如今焦头烂额,莫说歇息,就算连三餐也常草草了事,人迅速老相瘦削。冯太后只能多多敲打皇帝贴身宫人,并常备膳过来,盯着儿子吃用。

母亲看着,魏显再如何食而不知其味,按捺思绪了吃下去。

今日和往常一样。

谁知刚接近明光宫殿门,就听到了这么一个不亚於五雷轰顶的消息。

以往皇帝议事,冯太后会主动入旁边宫室以免打搅的,大惊失色之下也顾不上了,她提着裙摆就冲了进来。

「皇儿,是真的吗?」

其实魏显的表情姿态语言说明一切,冯太后脑海空白一瞬,那种淡忘已久却深植骨髓的卑微感顷刻苏醒,被人高高在上俯瞰着,她只能战兢伏拜仰望。

她一张脸瞬间褪去血色,身躯不可自控地颤栗着「蹬蹬蹬」连退几步,若非心腹嬷嬷及时搀扶,她已摔倒在地。

皇太后如此失态,若是平时,恐怕惹人非议已丢尽皇帝颜面,但此刻并没有人注意这个。

满殿譁然。

在场的都是朝之重臣皇帝股肱,要嘛是先帝留下来,要嘛是魏显登基前的心腹。总而言之,两者都深深介入当年那场巨变。

魏景,齐王,多么枣手多么让人忌惮的一个人物。若非当年他被先帝亲情蒙蔽,情急下中了圈套被拿下,谁也不觉得自己有法子制住他。

魏显的话一出口,在场所有人都慌了。

「怎么如此?!」

「他不是死了吗?!……」

最后还是齐田头一个勉强镇定下来:「陛下莫急,逆王不及往昔多矣。」

齐田,从前先帝安插在平海侯傅竣身边的人。他能一步步爬上傅竣心腹的位置,在倾覆傅氏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少不了真本事的。

齐王虽未死,也取下益州作为根据地,但比起统帅北军大败鞑靼的巅峰时期,如今还是差了不少了。

还好,及时发现了,仍有补救的余地。

齐田下颌绷紧:「陛下,宜尽快合围歼杀之!再不济,也得先将其堵回益州。」

他已看过奏折,思绪快速转动:「安王殿下言,此事隐秘,除了他和几个心腹以外再无人知晓,逆王亦然。臣以为,此讯不宜公之於众,当以杨逆之名取之。」

傅皇后所出二皇子,文治武功,天下皆知。而先帝生命垂危之际,行事不得不粗暴露骨,二嫡皇子虽被扣上叛逆罪名,但大家心知肚明是怎么一回事。

嗟乎叹乎,痛心疾首,本来追忆太子齐王者已不少。偏先帝利捧的新皇登基不足三年,这天下就灾祸战乱四起,黎民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两厢对比,高下立见。

若这个时候,魏景未死消息传开,他振臂一呼,致仕还乡旧臣、民间有识之士等等,必然投奔者极众,如虎添翼。

所以齐田认为,此讯公布弊远大於利,若要伐,当以「杨泽叛贼」之名。

「没错,没错,齐卿所言甚是。」

到底是当了几年皇帝,最初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慌过去后,魏显勉强镇定下来。

接下来,该立即商讨具体对付逆王之策。

这种场合,冯太后不合适留下,她也不敢耽误,强自压抑下惊惶,说了两句匆匆就走。

临转出殿前,她忽然想起一事,连忙回头:「那杨泽之妻是否就是邵氏?那东平侯府……」

冯太后时常涉足前朝,益州杨泽事蹟有所耳闻,琐碎如杨泽不好女色,身边仅一妻,极爱重。如今魏景身份暴露,她很容易就联想起那个对齐王不离不弃,最终一起跳江的邵氏。

这提醒了魏显:「母后说得不错。」

他立即口谕,召禁卫军校尉吕章速速前来:「你即刻率二千禁卫军至东平侯府,将邵氏上下统统拿下。」

「汝切记,务必一个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