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红娘好难当49(2 / 2)

不过就像莉迪亚自己说的那样,她想坐在客厅里,谁也拦不住。

所以玛丽只是略微惊讶地瞥了她一眼,便收回目光看向了简和伊丽莎白。

“和上次一样,”她说,“我只有一个大概的构思,最终成稿,或许同现在的想法全然不同。”

“那便说说灵感吧,”简宽慰道,“好文章总是需要修改的。”

“灵感来自于一位美国的富商,他是开马戏团的,叫做P.T.巴纳姆。”

“啊。”

伊丽莎白闻言,露出了了然的神情。

“是那位为女王演出的巴纳姆!”她说。

“什么?”凯瑟琳茫然地问道。

猜也知道伊丽莎白会知道巴纳姆的存在。

几年以前,她们的父亲班纳特先生带回来的杂志报刊中,有刊登过关于P.T.巴纳姆的文章。也是在那篇文章上玛丽才知道,现在巴纳姆还活着呢。

他的名声在几十年前便传遍了欧美大陆,1844年的时候甚至带着他的马戏团来到伦敦,在白金汉宫为女王演出,这在当年可谓轰动一时。

伊丽莎白平日同样喜爱读书,自然是读过这段故事了。

“这位巴纳姆,他的马戏团一度轰动了全球,原因无他,他的展览格外与众不同。”玛丽对凯瑟琳解释。

“有什么不同?”凯瑟琳追问。

“会杂耍的侏儒、从独立战争活到现在的黑人女仆、身体长在一起的双胞胎,以及长胡子的女人等等。”

“长胡子的女人?!”

凯瑟琳无比惊恐地复述道:“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长胡子的女人?”

具体有没有、是不是真的,玛丽也不知道,毕竟她也没有亲眼见过巴纳姆的马戏团展出。

对于这位传奇人物的了解,还得多亏休·杰克曼的音乐电影《马戏之王》,看过电影之后,她才去大概了解了一番真实的P.T.巴纳姆究竟是什么样的。

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励志且温柔,强化了浪漫、淡化了现实,就像一个梦境般美好。但现实中的P.T.巴纳姆,则是备受非议和斥责。

无数人说他蔑视人权,说他用谎言骗观众购买门票,玛丽并不清楚具体的情况如何,但按照现代公共关系的理论来讲,巴纳姆有个比马戏之王更为响亮的称呼。

——公关之王。

玛丽没学过公共关系,身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普通人,按照她一个外行的观感,玛丽倒是觉得他还可以称之为十九世纪的营销之王和包装之王。

十九世纪的人们指责巴纳姆用谎言包装自己的展览,从而使得人们忽略了售卖的物品本身。然而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不过百余年的时间,当下人们仍然口诛笔伐的“不道德”,会成为无比普遍的事情。

资本主义发展到二战之后,社会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消费主义引导下社会中的任何事物,乃至于人,都是能够被娱乐消费的对象。人们的精神生活进入了近乎于狂欢的状态中——特别是在互联网步入每家每户之后。

任何事物都是商品,任何商品都可以加以包装。这样的现象愈发普遍之后,逐渐地我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而是一种虚假的“景观”。

大家沉浸在充满着广告宣传、营销引导的景观社会中,处处是作秀,处处是表演,处处是虚假的“公关”,至于它本来面目是什么,本质究竟是什么,已经不是最为重要的了。

玛丽早就习惯了这样的商业手段,所以她这几日翻阅当时批判巴纳姆的评论和新闻时,强烈的反差感让她颇为感慨。

相比之下,怪不得有些现实主义作家宁可怀念过去的贵族阶级作风,也不愿同新兴的资产阶级同流合污了。

玛丽这种自诩清醒的现代人,道德底线反而不如十九世纪的人们呢。

这让玛丽对接下来的案件有了一个稍微与众不同的思路。

“我也想写这么一个马戏团,”她说,“和巴纳姆的马戏团一样,成员不是侏儒、就是残疾,他们靠着自身缺陷赚取金钱,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

“那这和盗窃案有什么关系?”伊丽莎白追问。

玛丽陷入了片刻的思索。

她仔细斟酌语句,同时也在迅速地清理自己的思路。

“因为,”她说,“马戏团的老板在抵达巴黎的第一天就宣布,他来此的目的不在于演出。”

“那他的目的是什么?”

“他要带着他的马戏团成员,”玛丽拉长音调,“去偷巴黎最宝贵的那幅画——蒙娜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