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就是他啦!(1 / 2)

超能名帅 陈爱庭 3709 字 16天前

“出什么问题了吗?”

阿贝尔·雷西诺看到高寒脸色一变,有些奇怪。笔《趣》阁ww.qu.

高寒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失态,心中不免苦笑。

他哪里敢说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

要是让雷西诺知道,他连续两天都遇到潜力高达一百九十五的顶级巨星,那首席球探还不得疯掉了?

“阿贝尔,这个卡卡是什么情况?”高寒指着资料上的头像问道。

身穿巴西国青队的黄杉,看起来长得很俊朗帅气,而且是白人,这在巴西球员里可不多见。

要知道,在巴西,踢球的基本上都是底层贫民,中产阶级和有钱人都读书去了。

所以,巴西球员里的白人真的很少。

“哦,你说他啊。”阿贝尔·雷西诺显然留有印象。

“对,怎么样?”高寒关心问道。

在他的火眼金睛里,卡卡的潜力高达一百九十五。

那简直就是顶级巨星才有的潜力,这样的球员应该天赋异禀,大放异彩吧?

可没想到的是,阿贝尔·雷西诺却撇了撇嘴,“一般般吧。”

“一般般?”高寒有些不敢相信。

一个未来的顶级巨星,竟然说表现一般般?

“我跟你说,对於这一届的巴西国青队,真别抱有太大的希望。”

“为什么?”高寒奇了怪了。

“都是一些巴西国内的球员,前锋阿德里亚诺算是最好,但早早就被国际米兰给看上了,其他的都比较一般。”

阿贝尔·雷西诺指了指文件上卡卡的照片,“这个卡卡效力於圣保罗,是最近半年来走红的,但不如他的队友,也就是国青队的另外一员虎将,巴普蒂斯塔,后者起码打过联赛了。”

高寒再仔细看了看卡卡的出生日期,十九岁了。

按照巴西国内培养球员的规律,一般十九岁的球员,如果真的天赋异禀的话,早就被提拔上来了,甚至早就被经纪人给推荐到欧洲了。

就好像桑托斯的那两位双子星,迭戈和罗比尼奥,才十六岁,不仅国内出名,连欧洲都出名了,现在不知道有多少球探眼巴巴地盯着呢。

十九岁,没出名,估计有点问题。

“世青赛上表现得怎么样?”高寒关心问道。

“巴西国青队的主教练是塞萨尔,采用的是三五二阵型,卡卡是里面的左前卫,右前卫是麦孔,巴普蒂斯塔居中,但这三名球员给我的感觉都比较一般。”

“怎么说?”高寒好气追问。

“先说巴普蒂斯塔,他不是那种典型的巴西中场,技术只能算是扎实,但身体条件很好,块头很粗壮,后插上得分能力很强,这一点让他在比赛中很有威胁。”

“麦孔嘛,速度非常快,态度也挺积极的,但边路正面突击能力……”

阿贝尔·雷西诺摇了摇头,显然也是比较一般。

高寒听到他这么一说,还特地用火眼金睛扫了一下这两名球员。

巴普蒂斯塔潜力达到一百七十五,实力也不错,达到了一百三十一,整体来说,算是一名粗壮型的中场,但矛盾的是,他后插上进攻的很强烈,远射和得分能力也很强。

算是一名不错的球员吧。

至於说麦孔,高寒就有点看不明白了。

潜力高达一百八十,实力也有一百三十四,速度非常快,有一脚出色的传中球,但个人能力也不算太拔尖,再结合多名球探的评估,确实没有太叫人眼前一亮的表现。

“卡卡速度也很快,脚下技术也相当不错,过人能力比麦孔好,表现也更好一些,但……”

“怎么啦?”

“也就那样,他在八强决赛对阵加纳的上半场,有过一次绝佳的得分机会,但很可惜,他竟然给错过了,这也让巴西最后一比二惜败於加纳队之手。”

高寒这下明白了,估计是错过的那个进球,让雷西诺记住了卡卡。

“后来,我听他们说起过,卡卡是今年年初才在圣保罗一线队踢上比赛,之前在球队青年队的表现也比较一般,还被多次租借出去。”

“起初很多人都误会,以为这个卡卡是两年前马来西亚u17世青赛,跟阿德里亚诺搭档的那个卡卡,但后来弄清楚了,不是同一个人。”

“在圣保罗,他的位置也不稳固,是因为之前参加里约-圣保罗锦标赛,表现出色,才被选入国青队的,但那一项赛事根本就跟鸡肋一样,各队都不会尽遣精英主力,再结合他在州联赛和世青赛的表现,普遍都不是很看好他。”

“甚至连原本安排球探考察他和巴普蒂斯塔的ac米兰,据说也都放弃了。”

阿贝尔·雷西诺这话肯定不是无的放矢,只能说,现在的卡卡确实不具备吸引人眼球的实力,但他的潜力摆在那里,一百九十五啊,我的天!

高寒再用火眼金睛扫了一遍,发现他的实力也高达一百五十六。

在十九岁这个年龄段里,具备这样一份实力的,恐怕也没谁了。

尤其是当高寒再进入教练系统里,仔细研究了一下卡卡的详细数据,发现这名球员确实是相当不错,天赋高达十八,技术也达到了十九,证明他确实是一个天赋超卓的球星胚子。

更重要的是,他的性格相当不错,职业道德达到了满分二十,体育精神和适应能力也都达到了十八,这些都证明了卡卡至少在性格方面几乎无可挑剔。

至於说,他为什么会在世青赛上表现不理想,估计跟球队战术和自身状态有一定的关系。

“阿贝尔,你有卡卡在世青赛和巴西国内赛事的录像吗?”高寒问道。

根据教练系统分析,卡卡的位置是攻击型中场,或者是前锋。

“有,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