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外观颇有特色的陶瓷表,蜜蜂其实还准备了钢壳皮带的低端版本,同样取消了表冠旋钮依靠电波对时或者手机对时,但是除此之外这款钢壳版和其他低端石英表没有任何区别,腕带虽然是皮质的但只是普通的牛皮和猪皮,自然没有出现在马竞汤佳怡手腕上的可能。虽然说要支持自家产品,但至少也得是中端以上,最好还是高端产品,要是有些世界首创全球第一的卖点要素那就更好了,不然怎么好意思向那些富豪名人们安利自家产品?
产品已经推出了,后续发展还是得看市场反馈。反应良好自然是加大投入,将其培育壮大以便推出更多产品,但要是反响寥寥,自然就会像其他不成功的蜜蜂产品一样被及时砍掉。
而且,事实上马竞他们本身并没有对智能手表这个市场有多看重,这从预设对手是传统手表就能看出来。
虽然作为“工匠精神”的代表,精密耐久充满机械美感的瑞士机械表闻名于世,成为银行业以外的瑞斯名片,但是毫无疑问的是,重新变成奢侈品的手表事实上已经退出了大多数人的生活,属于100%的夕阳产业。
当然了,这个夕阳下落的速度很是缓慢,并没有像vcd、黑胶唱片、磁带、胶卷这些产品那样,迅速地衰落彻底地消失。实际上,黑胶唱片行业、磁带行业,乃至胶卷行业依然有一些零星公司活的很好,虽然市场规模缩水了九成九都不止,但是竞争对手也变少了,只要喜欢这些产品的用户没有彻底抛弃它们,相应的生产者就很难饿死,只是主动瘦身减少开支,然后默默承受远离大多数公众视线的孤寂却是必须的选择。
然而,这从来不是马董的选择。
狭小市场的容量有限,就算发展再好最终收获也高不到哪里去,自然很难入连续多年高速发展的蜜蜂眼中,不过同时,小市场的客户管理更加用心,用户粉丝化倾向会更加明显,想要争取他们“改信”也是千难万难。马竞他们并不觉得初来乍到的蜜蜂表能够打败那些名牌手表,最大的可能也只是从越来越少的低端手表那里抢下来一小块地盘罢了,然后慢慢经营培植自己的粉丝和忠实用户。
所以,即便只是一招闲棋,必要的品质管理和细节打磨他们还是做的很认真的。
一百多年前的马叔在他的著作中把商品出售形容为“惊险的一跳”,成功者活,失败者死。市场参与者最终的发展是一路昂扬还是衰落深渊,就看其提供的产品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怎么样的收获,赚钱了赚了多少有没有落袋为安?利润率有没有跑赢gdp?赔钱了赔了多少?看不看得到扭亏希望?要不要跳楼上吊或者跑路?
产品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实在太多了,稍有疏忽都可能栽进坑里去。“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并不是多么难以想到的奇谋妙计,很多企业在稍有发展后便会迫不及待地开始横向发展搞多种经营,借此提升整体的抗风险能力。像是诺基亚虽然手机掉进了坑里还可以卖给微软冤大头及时止损,然后靠着电信设备业务图谋将来;同样的,索尼的电视连亏9年,也能靠着元器件业务和游戏机甚至地产业务维持住元气。
不过要是产品多而不强,普遍没有什么竞争力,多种经营搞出来一堆破篮子,最终结果自然不会美妙,这也是为什么这几年“工匠精神”越来越多被人提起的原因。这种踏实专注、精益求精的经营态度是全世界几千家长寿企业的共同气质,号召全世界的企业都去学习。
所谓工匠精神,特别强调在一个细分领域埋头深耕做到最好,然而追求卓越也是很花钱的,所以工匠精神通常和奢侈品有不解之缘,比如瑞士的钟表和银行,以及意大利的时装箱包和超跑。然而,别看这些企业的品牌世界闻名、售价高昂,还常常限量发售,但是精益求精带来低下的产量,同样也极大限制这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所以只能安安静静地做一枚美男子,享受自己的“小而美”。
当然也不是没有特例,上世纪70、80年代日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成功地把高品质和高产量低价格良好地结合了起来,这才赢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企业赚钱国家繁荣,从而造就了80年代买下全世界的繁荣景气。不过那都是过去时了,不知道那些从小看着进口索尼彩电用着进口松下洗衣机长大的国内游客,赫然发现自己从日本爆买回来的马桶盖居然是国产的,会是怎么一个表情?
至于为什么明明是国产产品居然逼得大家要坐飞机出国买,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很显然,马竞以及他领导下的蜜蜂是没有多少工匠精神的,不然的话,蜂心soc也就不会被人戏称为“蜂胶”了。虽然他们先后为自家的手机、平板、游戏机、无人机等产品推出了专门的soc(一体化芯片),但这些芯片其实都是所谓的“胶水芯片”。
“胶水”这项技能其实是美国人玩剩下的,当初因为amd推出athlon64x2开启了pc双核时代,打了intel一个措手不及,后者为了尽快推出同样产品,就把两颗完整的奔四核心放进了一个封装外壳里面,标上奔腾d的名字拿了出来,算是开创了胶水派先河。
cpu的实际面积其实比芯片外壳小不少,因此把两颗甚至更多处理器晶片封装在一颗芯片外壳是可行的,不过这种做法因为芯片间通信问题,在实际性能方面是不如真正原生设计的双核或者多核产品的,而且实现芯片间高速通信的成本也要高一些。
至于为什么蜜蜂会那么热爱胶水,自然是有经济利益方面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