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用几个干净利落的奔袭战为开端,从那些塞外番胡手中,夺回来的土地牛羊人口;或是搜检地方上那些南军狂奔败退时的所遗之物,重新整修翻新之后,以充阵容行壮;
或是打着保境安民的旗号,强行收并那些躲在一个个邬堡、围子里的地方土团、豪强,抽选壮而纳其资财储集。
为此他还特地杀灭了十几个,声名不好或是屡有恶迹的地方豪族,来换取大多数人的顺服和归心。
然后,又冒险跟着淮东南军的脚步后面,几次三番对那些被击破溃走的塞外番胡,乘火打劫而落井下石,也获得了不少好处和资源。
自此才拥有了初步稳固下来的基数和根本。
不过,朝中那些大员们,愿意在实质上支持他这个淮西节度使,还多是看中了他在河南前沿,作为直面盘踞在淮北道东部各州的哪只,“满万不可敌”的挡箭牌与缓冲。
只是,经过了那么多事,又到了他这一步,曾经的公忠之心也不免有所变化。
再加上作为一方镇帅,拥有相当的自主与权宜行事之便,自然也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实力根本,拿去随意消耗掉。
因此在更多时候,都是保持有限的拉锯和小规模的战斗接触,来保存有生力量和士气。
而在多数时候,对那些淮东军四下出击,收集人口和牲畜的举动,采取了某种意义上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积极避战措施。
乃自不惜代价的组建足够规模的骑兵,利用平原上的机动之变,冒险跟进敌方的步骤,在对方打击那些番胡的同时,也顺水推舟的做一些捡便宜的勾当。
甚至在暗地里,对与那些饥而无食向东投奔的流民,都采取了变相的放任态度。对包括他在内的大多数北军将帅来说,无法养活的人口,同样是潜在的隐患和不安定因素。
虽然,在洛都方面几次三番敲掉和勒束下,不免有饮鸩止渴的资敌之嫌,但是好歹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包袱搜甩给了对方不是?
唯一不甚满意,也不如人意的。
便是在他主导下的对峙前线,对于淮东各州的情报收集和渗透,一直就进行的很不顺利。
原因无他,淮东对外来流民的强制编管和检疫,就足以让大多数掺沙子,混入眼线的布置和手段无用功了。
毕竟,再怎么得力精干的探子,被关在某个封闭性的营地和区域内,日夜不停歇的劳作上大半年,也就没有办法发挥任何作用了。
好容易在日常艰苦的劳作中,通过甄别和检疫被放出来,依旧要被圈定在特定的地域内,继续参与集体性的劳动,并且用编组连座来相互监督和制约。
到了这个阶段,如果想要逃亡的话,倒是不成问题,但是这继续潜伏的意义和用途,也就没有了。
而且在淮东治下,基本没有任何游荡在外的闲余人手,一经发现被举告的话,就是送去采石场或是海边挖盐之类,劳动改造的结果。
因此,最后能够发挥作用,并传回消息来的,只有两三年前刚进淮东的一开始就埋下,为数不多的几个暗桩而已。
但是同样的,他们能够提供的消息,也是相当不稳定也缺乏重要的东西,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上前线服役,又能成功在高度戒严的军队中,收集到有用的东西,再安然无恙的传递出来。
至于尝试性的想要在对方内部获得火器,则是来自洛都方面的要求和主张,而姑且为之而已,他自己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毕竟是敌方战力的根本重器,能够在战场上有所捡漏,获得一些样本也就算了。
还要想要从对方内部打开缺口,获得批量的火器,那就是某种不自量力的痴心妄想了。
对于这种威力不俗的火器,杨可世自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只可惜他的治下,一无足够的技术和匠人,二无相应的产出和原料。
事实上,就连相当部分的钱粮器械,都是仰仗洛都为主的后方提供。就算运气好在战场上缴获一些,也被他送到洛都去,作为某种献礼和示好。
因为,那里据说在着手重建一只,类似被击灭的神彪军一般的火器部队。
因此,他更注重立足现实,至少他的?队惯用的都是使用刀枪弓弩,也只能在这个便于修造的基础上精益求精,然后用战术和谋略,来弥补相应的差距和不足了。
至少在扬长避短,与敌周旋之上,他还是有所信心和底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