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逃命 做林家的丫头也比给贾赦暖·床强……(1 / 2)

艹他爷爷的贾赦

夹着雪花的北风里,姜宁骑着马,努力把身子缩进斗篷,一面在心里大骂。

她是两天前从末世死到这个世界的。

原身是个和她同名同姓,长相也几乎一样的小姑娘,才十五岁,没有亲兄弟姐妹,父母双亡后被亲大伯这里的人叫“大爷”接去养了,一个月前出的孝。

谁知就这一个月的功夫,原身亲大伯的独子又欠下了巨额赌债,这回还不知怎么搭上了荣国府。

一等将军贾赦愿意出两千两银子买原身回去做妾,正好能还上赌债还有点富余。

一边是亲生的独苗和家里最后的财产,另一边是正当妙龄的侄女,原身大伯选择隐瞒真相,骗原身说是去国公府里正经做姨娘,进门就摆酒请客开脸,人人都称“姨奶奶”。

面对堂兄甚至大伯的跪求,原身只能答应,说定了三日后过门。

可就在当天晚上,原身的奶嬷嬷听到了大伯父子的私话,得知

原来姜家是把姜宁给卖了,已经签了身契,往后一辈子都是奴才丫头,根本不是正经进门做良妾

在极度的愤怒、伤心、绝望之下,原身直接被气没了。

这些情感,是穿过来的姜宁从这具身体上感受到的。

她先稳住原身的奶嬷嬷和丫头,花一天时间接收了原身的记忆,又用十分钟决定好,她不能就这么进贾家的门。

她得逃。

记忆告诉她,林老夫人从前还挺喜欢原身的,再加上原身母亲和林老夫人的情分,她还隐约有个“林老夫人恨极了贾赦”的印象,姜宁有把握,林家会管这件事。

但林家管了之后,她的“前程”会如何,还要走一步看一步。

不过,红楼梦原著她还记得只言片语。

她认为,哪怕是做林家的丫头,也比给贾赦暖床强。

所以,她凌晨翻墙出来,换上男装,在二里地外找到接应她的奶哥哥,骑马奔城中来。

这个时代的气温比末世前要低,腊月京郊的冷风像刀一样,割在她没被裹住的皮肤上。

她不会骑马。原身会,但有好几年没骑了。

残留的身体记忆不足以让她平稳坐在马上,她被颠得发晕。

可她不能慢下来。

奶嬷嬷和原身的丫头还在姜家。

如果她跑出来的事暴露了,奶嬷嬷和丫头可能会有危险,而她被追上,一切就全完了。

姜宁把身子压下来,伏在马背上,减轻想吐的感觉。

贾赦,我干你祖宗

在姜宁逃命时,京城,林氏景文侯府,景安堂后的正院里,上等银丝炭将屋内烘得如同春日温暖。

永嘉十五年探花,现任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林如海坐在重病方愈的林老太太床边,叹道“母亲的意思,儿子已经尽知了。请母亲稍安暂歇,儿这便去和敏儿商议。”

林老太太却不肯松开儿子的手,落泪“海哥儿,不是娘非要叫你们夫妻生隙,敏儿一向孝顺懂事,娘也不愿做这恶人。咱们林家是几代单传,我也只有你一个,本不该催逼你们。可我已是五十多的人了,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恐怕是活不长了。你成婚十年,二十七了,膝下尤空。我无缘见到孙子也罢了,若闭眼之前,你身边连两个可靠的人都没有,我该怎么见你父亲,怎么见林家的列祖列宗呢”

林如海忙起身拜下“母亲沈太医”

林老太太打断他“我的身子如何,我还不知这些平安话,我不想听,你别说了。”

林如海清目含泪“母亲”

林老太太示意他坐“娘知道让你为难,不用你说。把敏儿叫来,我和她说这回新人不从家里挑,从外头买好的来调理,人选好,先过我的眼,再进门。”

林如海一怔。

这便是明着不信敏儿了,也太

但他还未开口,林老太太先一笑“五年前,那个孩子没了”

说到儿媳贾敏五年前落了的那一胎,她维持不住笑容,脸上颇有怒色“敏儿把陪房丫头给了你,可你不喜欢她,她对敏儿忠心,竟也不愿意兜揽你,你们又这么混了五年,一个喜信都无从家生子里选怕事多,就从外面挑无根无基的好。”

她又轻嗤“五年前,我还没想让你纳妾呢,你们先拿个陪嫁丫头糊弄我,这回我必要选两个你我都中意的人,再不许你们糊弄了事了。”

这的确是他们夫妻理亏。

林如海只得应下“都按母亲说的办。”

林老太太这才松了眉心,点点头。

见母亲平静了,林如海有心想先替贾敏说几句和软话,再亲自去请她来,忽有丫头在门外急声回禀“老太太,姜姑娘突然来了,说有十分要紧的事想求见老太太。”

姜姑娘

林如海问“是晴烟姐姐的女儿”

“是她。”

林老太太简单回答了儿子,便吩咐门外丫头,“快去带她来,你们亲自去。”又问一声,“这冰天雪地的,她怎么来的谁带她来的快拿热热的牛乳茶来”

丫头们迅速分工,只一个来至林老太太面前回话“姜姑娘是骑马来的,只有姜姑娘的奶哥哥一路领着来的,别的没人。”

林老太太思索“怕是她那大爷作怪,把她随意许人了。怪道呢,我说都要过年了,她怎么还没有针线送来。”

林如海问“母亲这里有客,儿子就先回避了”

林老太太“不必,你且留下,只怕还有事让你办。”

林如海便从床边起来,和丫鬟一起扶林老太太坐直,侍立在旁。

林老太太口中念了几句“这孩子可怜见儿的,我虽想过把她接来养,可她在咱家身份尴尬,她又有亲大爷,倒像咱家仗势强抢人家女孩儿,也就罢了。我本还想着替她说一门好亲,也算全了晴烟救你一场,谁知一病几个月,也忘了。”

又说“晴烟活着的时候还常带她来,这也有三四年了”

姜宁十一二岁时便国色初显的好模样儿浮现在林老太太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