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延伸 晋文公(1 / 2)

春秋时期。

被天幕称为大冤种的介子推, 此时的心情是茫然且无措的。

他跟随、护送公子重耳,是因为公子是个礼贤下士、德才兼备的人,这一路的逃亡中, 公子为人也确实如此。

但这与天幕所说的后来之事, 并不冲突。

因为介子推从未觉得保护公子是一件可以用来说的功劳, 乃是忠心之人自发而为的事情罢了。

公子成为晋文公后论功行赏,也定然是知晓他不图这份名利, 是以才未曾嘉赏于他。

至于最后会用放火烧山的方法来请他下山, 定然是公子被世人口口声声的“恩义”所裹挟, 这才迫不得已而为之。

介子推是知道自己的, 既然已经选择隐居,定然是不愿再下山背上索取之名的,想必正是因为此, 他才会被烧死在山上。

他唯一愧对的, 就是自己的母亲。

没一会儿, 介子推就为以后会发生的一切, 找到了理由。

公子重耳尤为激动, 起身向着介子推作揖感激“若他日,不与子推共心,上天视之”

说到这,我觉得晋文公这个人蛮矛盾的。

我认真看了一遍, 就觉得史记上写的那些东西, 根本就不像是同一个人能干出来的。

与其说他的流亡之路, 倒不如换个角度,从他娶妻生子的视角来看。

起先他流亡的时候,已经是40多岁的年纪了,这个时候肯定已经娶妻生子了吧但是我没看到过相关的记载, 也不知道他们最后咋的了。

反正从重耳逃亡开始看,他一开始是逃到了他母亲的故国狄国,在那里娶妻生子了。

几年后,他爹死了,国内发生了一系列事变后,大臣来找他继位,他说自己不配,让他们立别人。然后他弟继位了,他弟这个人吧,人品不太行,不仅言而无信,还杀了之前要迎重耳的大臣。

搞的人心尽失之后,他弟就怕百姓都去依附重耳,所以就要去追杀重耳。

晋国。

晋献公死后,里克等人杀了奚齐和悼子,正准备使人迎回公子重耳。

前去狄国的人选都已经定下了,就是公子重耳的舅舅狐毛,他还是一直跟随在公子身边的狐偃之兄。

本以为这事情肯定稳妥万分,不想忽然听见天幕这样一说。

他们的心,直接凉透了。

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继续去迎公子重耳尚有一丝转圜的余地,但若是退而其次迎回公子夷吾,只怕是必死无疑。

重耳一听这事,就准备跑路,这个时候他对妻子说了一句很茶的话。

“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1

你等我二十五年,要是我二十五年后还不回来,你就另嫁了吧。

真的,就那个时候的平均年龄

重耳你让人家等你二十五年你那时候是去逃命,不是去继位,你根本就不确定能够在二十五年内就把人接去享福,你说这话亏不亏心呐

弹幕啊这,这很难评价

弹幕主播你早说呀,那我就对他后面会做出放火烧山的事情,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了。

弹幕所以后来呢他当上晋文公之后,把妻子孩子接回去没

接肯定是接回去了。别急,咱按顺序来看。

重耳又开始逃亡,他逃到齐国之后,齐国的国君将一个宗女嫁给了他,又是一通恩恩爱爱。

哦忘了说,前面重耳在狄国也是恩爱生活了十几年来着。

重耳在齐国生活几年之后,齐国的国君死了,局势不妙起来,跟随重耳的狐偃等人就开始密谋要离开。

不巧被齐国妻子的侍女听到了,就密告给了妻子,妻子是个远见卓识的女人啊,她不仅杀了侍女,还告诉重耳要志在四方。

成语“志在四方”就是出自这个时候。

但是这个时候,重耳却说“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2

最后是妻子和狐偃等人用计,用酒把重耳灌醉后,带着他离开的。注意啊前方高能

醒来后的重耳暴怒,说要杀了他们,还说要是事情不能成功,就吃了他们的肉。3

秦朝。

这已经不是嬴政第一次听到,有关于晋文公的故事。

但却是第一次从这样的角度,听人以批判的口吻来说起。

在天幕的口中,晋文公似乎没有一点可取之处这让嬴政觉得奇怪。

西汉。

刘彻一个人独坐着,此时他已经隐隐有点后悔独处的决定了,因为想说的话太多,却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

“天幕是如何知道晋文公说过这些话的”

“那朕朕同皇后她们说的话莫非也”

“哎,这还是天幕第一次这般详细地说起一个人的生平来,虽然难堪,但是可见天幕是认真去了解过这个晋文公的。但天幕对朕就是一知半解的,之前的抽奖,也没有给朕”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