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奇怪的书法(2 / 2)

大鉴定师 冰火阑珊 2440 字 1个月前

从卷起来的长度看,这一幅绢本书法应该有二米之多,这里的书桌基本上都是两张桌子拚在一起的,所以展开来应该没有丝毫问题。

陈逸将这幅作品慢慢放在桌子上,然后缓缓的展开,映入眼帘的便是黄庭经三个楷书字体。

不过这字体却是给了陈逸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是照着其他人的作品抄下来的,而不是自己临摹出来的,看起来似乎没有一点生命的气息。

临摹,自然的照着别人的作品,在纸上一笔一划的写下来,有些人临摹原作者的书法,几可乱真,这已然是其书法水平达到了与原作者达到了相差无几的程度。

这所临摹的不仅仅只是原作者的字体而已,还有其中的笔意与气势,而不是仅仅将字体照抄下来,就像是现在的书帖一样,就是照着一些名家书法进行描摹。

描摹出来的只是字体的形,需时较短,尽管可以成型,但水平达不到更高,而临帖,成的是神韵,一旦有韵便是佳品。

三个字并不能说明什么,陈逸慢慢的展开,向下面观看着,王羲之所书的黄庭经,其实是黄庭外景经,在这一幅书法上,得到了体现,上有黄庭下关元,后有幽阙前命门……这正是黄庭外景经的内容。

只不过放眼看去,这后面的字,真的就如同前面的字一样,是照着描摹下来的,简单的说,只有其形,而无其神。

陈逸不禁叹了口气,不知道是哪个人,描摹成型后,便迫不及待的用绢书写,变成了现在这样没有任何神韵的模样,本来还以为能够看到一位不知名的唐代名家的书法作品,却不料,只是一幅只有形体,而无神韵的东西罢了。

这形体上,倒是与王羲之的字体十分的相像,但是却根本没有王羲之秀美开朗,自然之态。

一直看到最后,陈逸不由摇了摇头,果然没有留下任何的款识姓名,而传说中王羲之为了换鹅所书写的黄庭经同样是没有落款,只在末行写下了‘永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五山阴县写’,为此那道士似乎还少给了几只鹅。

只是,无论落款与否,这都不妨碍黄庭经成为一幅绝世的书法作品,引得后世名家争相摹仿。

看到最后,陈逸又接着再仔细观看了一遍,依然是与刚才一般无二的感觉,没有感受到半点的神韵气息。

这最后一个隔间的几个书架,似乎专门是放置书画的地方,而在此前的几个隔间中,陈逸都没有发现这样的书架存在,恐怕这也是此幅有形无神的作品,能够存在於这最后一个隔间的原因所在。

陈逸又仔细观察了一下绢质,就用手摸了摸,高存志曾跟他特别讲解过各代绢的特点,而从晋代至唐代,基本上绢质没有太大的发展,都是单丝绢,唐以后的五代到南宋时期,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除了单丝绢还出现了双丝绢,元代的绢总的来说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出现稀松的状态,而明代的绢看起来也是比较粗糙,这也是造纸发达,用绢不多所导致的造绢工艺下降。

从绢的材质上,倒是与唐代或者说之前的绢相差无几,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绢都是一种价值昂贵的材料,不知道是哪个败家子描摹了几天,便以为自己是书法大家,所以便在这绢上面书写黄庭经。

只不过,哪怕是书写的如此没有神韵,也是有着一定的价值, 原因也只是因为物以稀为贵,唐代的一些书画作品,流传下来的非常稀少,别说是描摹下来的,就算是唐代一个傻子写出来的,保留到现在,也是有价值的。

当然,对於一些书法家来说,这一幅作品实在没有什么价值,他们又不是搞科研的,收藏古代名家书法,主要是学习里面的笔意风格,而现在这一幅作品,只有形,没有意,买下来临摹,恐怕到最后连之前的水平都没有了。

陈逸下意识的打开鉴定系统,准备鉴定一下,忽然想到了什么,不由苦笑了一下,他还想着鉴定一下这幅作品,看看是不是唐代的作品,看一看鉴定术能否将作者鉴定出来,可惜的是,这一幅作品是唐代的,以他现在中级鉴定术,也只能鉴定距今一千年以内的物体而已。

以他对书法的了解,这个描摹者,完全描的是王羲之的字迹形体,所以哪怕不是唐代,而是处於一千年以内的宋代书写出来的,也无法被鉴定出来。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陈逸鉴定了一下,果然得到的是鉴定失败的结论。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