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蝴蝶效应(1 / 2)

大唐不良人 庚新 3941 字 10天前

海上碧波万倾。

万点金鳞跃然其上。

一片雪白的帆影,在金光闪烁中,踏波前行。

从大唐的显庆五年,百济与倭人就在密谋合兵攻打新罗之事。

但世事无常。

中大兄好不容易推动倭人集齐兵力,却不曾想齐明天皇居然在九州病逝。

这之后,倭国内部经历了极大的权力更迭动荡。

倭国内,并非铁板一块。

有中大兄这样的鹰派,就有保守的鸽派。

甚至是站在中间,想左右逢源的派系。

经过数月的动荡,等一切局势明朗,百济国内,早已天地翻覆。

百济被大唐给灭了。

别说去合兵攻打新罗,就连百济都不存在了。

这种情况,令原本主战派的中大兄,饱受倭国内部贵族的质疑和攻击。

幸亏,当时鬼室扶信来到九州,力呈助百济复国的好处。

而且说明了唐军在百济的兵力只有万余人。

这种捡便宜的好事,倭国岂能落於人后?

经历一番权力博弈,最终,倭国贵族内部,终於统一了意见。

助百济扶余丰复国。

扶余丰乃是百济放在倭国的质子。

倭人上层对其十分熟悉。

如果此人继位成为百济王,今后会对倭人有莫大的好处。

正如中原春秋战国时互送质子一样。

若由在本国长大的质子归国做王,今后国策必倾向於倭国,倭人的政治投机将百十倍的收回。

为了这个战略目标达成,中大兄,做了极大的牺牲和让步。

原本他有机会在齐明天皇死后,继位为新王。

但经此事,他主动退让,由天皇一系高市继位。

为高市天皇。

后世的史书对高市有隐晦和曲笔,隐没了一段历史。

此事另有缘故,可稍后再细述。

另有一件事,就是其实此时倭人的王,皆称大王。

如半岛的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一样,皆称王。

《三国志·魏书》中,就有倭女王卑弥呼,派遣使者朝见魏明帝曹睿的记录。当时,魏明帝赐予了卑弥呼“倭王”金印。

所以此时所谓齐明天皇,高市天皇,正确的称谓应是齐明大王,高市大王。

日本《古事记》、《日本书纪》中就提到倭王为“我等之大王”。

正式称天皇,要等到大唐李治与武则天,改称为“天皇、天后”,日月同辉,二圣临朝后。

一心仰慕大唐,想学大唐的好学生,倭王才改称天皇。

这些暂且按下不表。

倭国水师此次是倾巢而来。

战船一千七百余艘,随船兵卒有六万余人。

不要觉得人少。

以唐制来看,一船至少一半是水手,另一半是战兵。

而每位战兵及水手背后,至少还得配上三人做辅助,帮着转运粮草、辎重。

而在后方,协调粮草和物资的人员,至少又十倍於战兵。

这样看下来,出动六万人,后方动员至少达到六十万人。

这对地狭民贫的倭岛来说,已经是不可想像的大战。

堪称倾国而来。

而大唐这一方的水师力量是多少?

刘仁轨手下大楼船七艘,每艘大致有七百人。

总共下来约有五千余人。

这其中还要加上一半属於新罗王子金仁泰的新罗水手。

另外与大楼船配套的大小战船,共有一百七十余艘。

双方的实力,从纸面上看,完全不成正比。

不说别的,光是倭国一千七百余艘战般,沿着大海一字排开,那场面,便极其震撼人心。

连天连地,一望无垠。

在苏大为乘坐的唐军水师楼船上,安文生和阿史那道真、苏庆节等人脸上,都露出担忧之色。

海战不比陆上。

众将都是陆战无敌,铁骑横扫的大唐勇将。

如果是地面上的决死冲锋,哪怕面对十倍之敌,也不会有丝毫怯意。

可这里是大海。

无边无际的大海,天然就给人一种深不可测,不可预知之感。

众将又没有海战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