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我瞧见了江火在商业片上的无限可能,她试图用更加现实的方式,让自己的影片变得更加的真实,但在看过《暴雨》之后,我才发现,她的心里,一直留存着童话,《暴雨》中的她正在向世人证明,自己能够出演震撼人心的纠结角色,她的能量足以把观众的内心掀翻,但在行动之时,又处处体现了枷锁和克制,虽然我一直坚信,《暴雨》永远都不会像《碟中谍3》那样,走进千家万户,但我相信,它能够引起绝大多数父亲的共鸣。”
埃里克的影评兼专访的文章里,他深刻而又犀利地写道:江火对她的用意,也是直言不讳,她眨动着乌黑的眼眸,略带奇怪的向我反问,‘我为什么要抗拒商业片?大众想要瞧见那些轻松、有趣的电影,一些能够让他们忘记忧愁,开怀大笑的东西,难道我满足他们的需求,就是低人一等了吗?当然,我的确能够去演一些和他们需求相反的角色,通过那些憋闷、烦躁、不愉快,来触发思考的花火,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放弃那些欢笑,我能有今天,不就是从欢笑做起的吗?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能兼顾呢?拍摄一部大伙都喜欢的电影,然后在拍摄一部能够思考的电影,这难道不是最为折中的法子吗?’
是啊,为什么不能兼顾?这个女孩能站在这儿就是一个奇迹,她拥有世界上的一切,容貌、自信、勇气,她不像是我以往认识的那些女演员,一边埋怨容貌对她们的阻碍,一边又不自觉地过分依赖着它,她从出道以来,就没有出演过花瓶一样的角色,但关於她面孔辨识度以及容貌的问题,已经在网上流传讨论多年了,为什么在那些女明星想要扮丑、毁容获得外界盛赞时,就没人攻击她呢?是她丑吗?是她肤浅吗?都不是――因为她从来就不通过媒体炒作些什么,你甚至没法寻找到,她除了电影以外,其他的出镜方式。
和那些等待经纪人寻找片约,自己则在疯狂的抢占各大杂志封面资源的女星不同,江火不是在拍戏,就是在去拍戏的路上,没有合适的本子,那就自己去找,没有合适的角色,那就让人去写,不论是商业片还是类型片,都是她深思熟虑的结果,她不惧怕随之而来的影评风暴,甚至不在乎影评人对她的尖酸刻薄的评价,因为她知道,一部作品永远都没法兼顾所有人,只要其中有一部分人感觉到了满足,那她就是成功的。
“我之前的确看影评,我也会高兴难过,但被我妹妹骂了之后,我就不干这些事情了。”
她坦率的笑了起来,“很多人都觉得,我应该和Ang Lee一样,多出产类型片,但我知道我在做什么,我喜欢商业片,我也喜欢类型片,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冲突,打动大众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工作,但更有挑战的工作,难道不是把那些只能打动一小部分人的电影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知晓么?没人规定演员只能专注於一个方面,我拍商业片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广类型片,就像已经制作完毕的《暴雨》一样,我相信我的名字会帮助一些对类型片不感兴趣的观众走进影院,这和票房无关,我只是在拍摄一个能够打动人的电影,即便整个故事会非常的亘长,长到一般人无法接受,足足有两百分锺,但就算只有一小撮人通过我的电影,发现了他们原本并不熟知的兴趣,那我就会非常的高兴。”
洛杉矶的下午并不炙热,但她的双眼却闪闪发光,她坚信,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而我也不禁扪心自问,在看过《暴雨》之后,谁又有资格来否定她呢?
电影圈出道六年,八部电影,超过二十六亿的累计票房,重点是,她一直都是主演!
她在做的一切,已经领先於整个行业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从业者,她不单单是一名出色的演员,还是个有魄力的导演、制作人,我相信除了她以外,没人能够说服汤姆-克鲁斯更改自己的项目!我相信除了她以外,没有一家公司会出品一部两百分锺的电影,就是为了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的完整!身为一名演员,她一直在塑造经典的角色;身为一名导演,她可以在天马行空幻想的同时,找到现实中的共鸣内涵;身为一名制片人,她可以为了电影,堵住那些投资者的嘴巴!没错,从整个行业来说,她的确越权了,但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能够给影迷呈现一个更好的故事!她就像是拍着福克斯董事会桌子,大吼着我不剪辑的卡梅隆!她就像是对汤姆-汉克斯摇头说NO的斯皮尔伯格,坚定的以自己的想法拍摄下去!
我不知道她坚守着的《暴雨》会给影迷们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但我只知道,她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整个故事而服务,包括时长、包括剧本、包括导演、包括唐尼。
没错,我们之前痛恨惋惜过的家伙,在她的电影里,又回来了。
当我第一眼瞧见这部电影时,我以为江火疯了,但等我看完后,我发现我自己疯了。
因为我终於明白了,什么叫做讲故事。
――这样一篇影评兼采访刊发在百年期刊《综艺》杂志上,便是对《暴雨》最好的造势。
非常明显,《综艺》的主编埃里克必须非常非常非常地欣赏江火和这部电影,才会写出这么一篇倾向性极其明显,甚至可以说是公关吹水的文章了。像是他们这样的家伙,本身就意味着权威,因为他们的口头评价,或许可以用公关买到, 但这种刊载在杂志上的文章,就没法用任何筹码交换了,因为这不仅是公信力和鉴赏力的体现,还是这本杂志的态度,如果不是《暴雨》的坚持得到了他的好感,他是不会撰写这样的采访稿的。
随着这份采访报道稿件的出现,之前参加过放映会的影评人们也交出了相应的答案。
虽然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但大体上的意思,倒是惊人的一致。
有的人站在江火的角度上看待整部电影,有的人则站在唐尼的角度上纵观全局,还有的人则深入剖析了大卫-芬奇的改变,总之,自我突破,是所有稿件的唯一中心。
在这种情况下,快速达成协议的索尼和焦点也没有墨迹,遵从江火交给大卫-芬奇的权利,快速的组织人手精修影片,顺利送展威尼斯,入选了主竞赛单元,并且荣幸地被选为了威尼斯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如果能在欧洲也获得肯定的话,格调自然更高,冲击奥斯卡最佳影片自然也就多了那么几分把握。
江火虽然不在江湖,但江湖上还流传着她的传说,这就是最近这段时间,最好的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