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震动世界(下)(1 / 2)

1938年9月16日,张伯伦从慕尼黑飞回伦敦,当晚就召开内阁会议,在同僚面前大肆鼓吹,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避免战争。

他很快又邀请了同样软弱的法国总理达拉第,到伦敦会谈。

9月19日,英法两国政府飞速达成一致,向捷克政府发出照会,强迫他们接受这个方案。

由于捷克人民的恼怒和反对,9月20日,捷克政府拒绝了英法建议。

对此,英法政府十分恼火,威胁捷克政府说,如不改变态度,就要负起“挑起战争的责任”。

英国以不给捷克援助、法国不履行法捷条约相要挟,终于迫使捷克政府就范。

9月21日下午,捷克政府屈辱的照会英法政府,“以沉痛的心情接受英法两国的建议”,并对捷克人民发表广播说“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们被人抛弃了。”

张伯伦犹如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般,变得喜不自胜,他到处宣扬自己是欧洲的“和平大使”,兵不血刃的解决掉了一场巨大的战争隐患。

殊不知,正是因为英法两国的短视自私行为,伤了所有国际联盟成员国的心,以致后来希特勒大军突起时,比利时,荷兰等国纷纷宣布中立。

英法竟陷入孤立无援的地步。

张伯伦在一片舆论指责中,于1940年很快去世。

当然,现在是1939年6月,德国还没有撕去身上的羊皮,张伯伦也因为制止战争的功劳,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但这并不代表,整个内阁议会都是他的忠实追随者。

伴随着粗犷的敲门声,一个洪亮的声音大声响起

“首相先生,我们需要谈一谈。”

张伯伦头疼地揉了揉脑门,又是那个该死的海军大臣丘吉尔。

他粗暴酗酒,性情刚烈,成天幻想着战争会爆发,跟温文尔雅的张伯伦简直就是格格不入。

但他亲自找上门来,自己又不能不见他,张伯伦无奈的回应道

“进来。”

一阵疾风刮来,张伯伦还没看清门是怎么开的,丘吉尔就风风火火的冲到了张伯伦的身边。

他高举着手里的一份摘要,大声说道

“远东地区出事了,苏日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谢谢您,丘吉尔先生,我已经知道了。”张伯伦一脸无奈地摊开了双手说道。

“这一次,我们不能再袖手旁观了,必须在国际上发出我们的声音,要反对这种肆无忌惮的侵略行径,如果任由其发展,迟早会引发更大的战争。”

丘吉尔是个极富感染力的人,他一边高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一边挥舞着自己的手臂,将整个事情讲的热血澎湃。

但张伯伦却一脸的无动于衷,他耐心地说道

“我们要做的是安心发展,而不是挑衅那些危险的国家,将英国带入可能的战争灾难中。”

“如果我们将头缩在家里,任由他们恣意妄为,才一定会把英国拖到战争的深渊。”

丘吉尔大声咆哮起来,他对于张伯伦的绥靖政策早已心怀不满,两人已经不是第一次公开发生争执了。

丘吉尔的无礼行为,让张伯伦心中很不悦,他板着脸,坚持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道

“就算要发生战争,也不应该首先由我们英国人开始,只要我们保持忍耐,希特勒就会逐步将眼光投向东方。这才是我一直保持克制的原因。”

“你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醒醒吧,首相先生。”丘吉尔开始越说越激动。

张伯伦已经有点失去耐心了,不希望无休止地跟这个强硬的家伙纠缠下去,开始下逐客令道

“好了,我们已经讨论过这个话题了,我还有工作需要处理,请帮我带上大门。”

“该死,你会后悔的。”丘吉尔“砰”的一声,甩手关上了大门。

丘吉尔是一个性格强硬,不屈不挠,极富冒险精神的人。

如果换一个人,总在首相这里碰壁,一定会慢慢地放弃这种尝试,只有丘吉尔始终如一的,反对张伯伦的软弱政策。

这或许跟他早年的经历有些关系。

早在1899年,25岁的丘吉尔,以晨邮报记者的身份前往南非,采访英布战争。

在随英军士兵行进途中,突然遭到布尔人的优势伏击,丘吉尔虽然只是随军记者,但他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奋勇地参加了战斗。

尽管最后寡不敌众,丘吉尔被布尔人俘虏了,但他却并没有就此屈服。

在俘虏营里待了不到三个月,当其他俘虏还在战战兢兢,麻木不仁地过着日复一日地囚笼生涯时,丘吉尔就极为大胆地独自一人越狱成功,并在当地一个英国侨民的帮助下逃到了洛伦索马贵斯的英国领事馆。

这一事件使得他在英国的名声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