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逸龙率领着部队浩浩荡荡地向前开进没多久,就到达了1号浮桥附近。
这个1号浮桥是由苏联修建的,联结苏军东西两岸的重要渡口,只有通过这里,苏联的援军才能从东岸调往西岸。
根据战情通报,步兵第170团已经于20分钟前通过了这里,正赶往西岸紧急构筑第二道防线。
趁着部队过河的时间,周逸龙仔细的巡视了一遍这个重要的渡口,发现这里仅仅只有一个陆军的步兵连驻守。
虽然他们认真的构筑了防御工事,但周逸龙仍旧觉得守备力量过于单薄,他思考了一会儿,又留下了三个内卫军连队共计400余人,交由内卫军上尉苏米诺夫统一指挥,协助这个陆军连,共同守备1号浮桥。
苏米诺夫是上次集训中,表现仅次于火头军库谢夫的内卫军优秀军官,有他在这里防守,周逸龙要放心不少。
穿过渡桥,又向前赶了一段时间路,周逸龙终于遇到了先行一步的步兵170团。
他们正在利用附近的丘陵地区,抓紧抢修防御工事。
这里的地形主要由两座大型丘陵构成,分别是左侧的38号高地和右侧的42号高地,以这两座高地为主,再加上周围四散着一些更小型的丘陵,就是苏军能利用上的所有“天险”了。
这些山头虽然都不怎么高,但在这个危急的时刻,有总比没有的强。
周逸龙上前跟步兵170团紧急交涉了下,他们便很有风度的,让出了右侧的防线交由周逸龙守备,他们自己却选择了更加低矮,更难以防备的左侧38号高地。
本来周逸龙是想自己防守左侧的,但无奈,陆军同志们觉得这种正面作战的活,本身就是他们应该干好的,如果还需要将重任委以内卫军的话,那他们的脸面就彻底丢尽了。
好吧,右边就右边吧,反正也差不了太多,周逸龙和安德烈少校亲自将地形又仔细审查了一遍,便指挥部队抓紧抢修起工事来。
周逸龙的防御部署方式,跟苏军以往的密集防守不同,在第一线,他大约只部署了1千余人的边防军部队,剩下的1千多边防军和800多人的内卫军被他放在了第二线和第三线。
至于马克西姆的炮兵营,除了高炮部队虽队同行以外,其余的重炮部队都跟随马克西姆部署在了大后方。
这样的部署,第一线士兵虽然人数较少,但他们得到了很多兵器上的支援加强,这是一种兵力上前轻后重,火力上前重后轻的典型配置。
这种打法的好处是,在保证第一线火力不弱的情况下,有效地减轻了炮火造成的伤亡,同时保有强大的防御纵深,即便日军突破了第一道防线,还有两道防线作为支撑,不会因为一个点被攻破,而导致全盘亏输,最后还能留有足够的预备队,以备随时应付战场上的突发情况。
这些好处多多的打法,都是周逸龙前世,中国军队通过几十年的以弱胜强经验不断摸索总结出来的,现在都被他毫不犹豫地拿出来摆显,让自诩精通战事的安德烈少校和叶卡捷琳娜上尉都大开了一番眼界。
让死胖子的光辉形象,在叶卡捷琳娜的心目中又得到了少许的提升。
时间不等人,周逸龙的部队才抢修工事不到一个小时,步兵169团的溃兵就陆续出现在了周逸龙的望远镜中。
这个时候天空已经依稀放亮,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丢掉了手中的武器,很多人的身上还有血迹,一副疲累不堪的样子,三三两两地向这边奔跑着,在他们身后的远方,周逸龙甚至依稀看到了几个正在追击的日本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