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秦腔(2 / 2)

终宋 怪诞的表哥 5128 字 23天前

此时正有许多民壮在金城渡口边造筏,准备渡大军过河。

待到太阳落山,这些民壮们便各自领了块馍馍,三三两两地蹲在那吃着。

李瑕正准备回程,见到一名老者摔倒在地,忙让人去扶他到树干下。

“老丈多大年岁了?”

那老者茫然地嚅着嘴唇,却也不答,像是听不太懂李瑕说话。

又问了几句话之后,李瑕得不到回答,用蒙语问道:“蒙语听得懂吗?”

“听得懂。”老者遂把衣领拉开,道:“乃颜家的驱口……没有逃,没逃。”

“我们不是蒙军。”

“乃颜家……乃颜家……”

李瑕便知他是在兰州当地募集来的。

兰州与巩昌不同,巩昌至少是世侯汪家在治理,汪家屯田抚民,并从川蜀掠夺人口耕种,保持了金国时的风貌。

兰州这边除了蒙古贵族与色目商人,就是奴隶驱口。哪怕有些侥幸活下来的汉人,也早就逃难离开了。

李瑕这次攻河西走廊,对这种与当地人口之间的隔阂很是警惕。

战事之初攻克几个城池不难,蒙古人向来是疏於城防的,难的是守住。

要守住,就要在河西四郡驻屯。但河西四郡已太过胡化,驻屯的难度又要大上许多。

深入敌境、不带辎重的情况下,既没有像蒙军一样把驱口当成财富赐给将士作为奖励,同时又得不到这些驱口的感激拥护,甚至将士们感受不到收复失地、百姓箪食壶浆以迎王师的荣耀……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情况。

~~

李丙蹲在窝棚边,看着马瓦儿,道:“伱不要怕,这些宋军不是坏人。”

马瓦儿便是他昨日遇到的那个偷草料的女子,今日她把孩子背着,由李丙领着扎了一天的竹筏,傍晚时也领到了食物,此时正畏畏缩缩地嚼着。

彼此说话还是不太听得懂,李丙也是指手划脚费了很大的劲才问到了她的名字,并教她做这些。

本来蹲得好好的,看到不远处有个披甲的将军走过,几个兵士唰的一声行了军礼,马瓦儿背上的孩子便哭了出来。

马瓦儿害怕,连忙把孩子抱下来,死死捂着孩子的嘴。

李丙连忙便劝她。

“你别这样……松开,松开……莫把娃儿捂死了……别怕,别怕……”

马瓦儿也不知听不听得懂,只用惊恐的眼睛瞪着李丙,手上的力道却没松。

李丙大急,努力安抚着……

忽然。

“咣!”

有梆子声响起。

李丙转头看去,也不知哪里在敲梆子,总之是敲起来便不再停歇。

“咣咣咣……咣咣……”

梆子的律韵响过之后,有个苍老的声音唱起词来。

李丙听不太懂,却觉得很熟悉。

那是秦腔。

刹那失神之后,李丙回过头,只见马瓦儿也愣愣瞪着前方,像是在回想这样的调子是什么时候听过。

因这秦腔歌唱,她已渐渐不再像方才那样害怕,李丙於是把手放在袖里,小心勾了一下,隔着袖子把她捂在孩子嘴上的手拨下来。

“听过吗?”

“阿……阿爹也唱……”

李丙倾耳听了一会,才听懂马瓦儿在说什么。

想来也是,李丙记得,小时候他爹还在世时常这样唱,说是金国太平时节,逢年过节就好听这些。

至於是从什么时候流传下来,那就更早了……

~~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敲梆子的老汉一只枯瘦的手持着木棍,用力敲在梆板上,嘴里大声高歌,颇有气势。

李瑕坐在一旁,不太能听得懂,却能感受到秦腔的魅力。

他以前不爱听这种戏,但今日却在这黄河畔,因这一曲秦腔,感受到了与金城郡遗民们的同根同源。

……

这夜,当李瑕准备离开,却见前方有个畏畏缩缩的身影过来。

“这位将军,我……我也能当兵吗?”

於火把的光亮中看去,李瑕依稀看到对方是个年轻人,遂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李丙。”

“李丙,你为何想当兵?”

李丙挠了挠头。

他看眼前这个将军的盔甲,分不出其人比起之前见的老将军谁官大谁官小,但一般年轻的总是官小些。

年轻官小,他才敢上前来问。此时面对这个为何当兵的问题,李丙想了想,总之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答。

“想吃饷……不知道该往哪去,不如就跟着你们,救驱口……保太平。”

“保太平?”李瑕饶有兴趣。

“真的。”李丙急道:“我真是这么想的。”

以往他对这些没有概念,只想活得好,以往问他想要什么,无非是赚钱养家。但这三五月以来饱受战乱,李丙发现自己真想要的也就是还能再听阿娘唠叨,以及听阿爹坐在门槛边哼几句秦腔。

想来想去,原来那种日子便是“太平”。

这道理一想通,李丙便有些振奋,因此起了投军的念头。

“我知道宋军是好人。”

他还如此补了一句。

因害怕李瑕觉得他这样的小人物也敢说这样的大话,李丙又低下头,有些不安。

李瑕看到了他的不安,遂不再问别的,只问道:“会骑马吗?”

“会!我姐夫就是牧马的,我会骑马……”

“那跟我走吧。”

“太好了!”李丙大喜,连忙跟在后面,但想到马瓦儿,又道:“将军稍等。”

他又回身跑去向马瓦儿告别,把身上的一串钱掏出来递过去,道:“你放心,我问过了,兰州也会向巩昌一样安置俘虏……”

隔着十余步,李瑕回过头看去,心想如李丙这样一个一个地帮这些人大概是帮不了几个的……所以,对方选择了投军。

投军保太平的道理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想得通,关键是这支军队是怎么样的军队。

李瑕之前也担心这样孤军西进,士卒们士气不高,但今夜听到的秦腔,见到的乡民,还是给了他莫大的信心。

……

次日,两万宋军骑兵在金城渡渡过黄河,金城关垣、浮船古渡、掠掠雄师、啸啸铁骑。

一条黄河长,一曲秦腔唱,人与人源远流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