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深夜加更】(1 / 2)

八月十一, 早朝。

偌大的宫殿内一片死寂,皇帝面如沉水,对阶下俯首叩拜的人影怒目而视。

其余官员大眼瞪小眼, 完全不知英国公今天抽什么风。

无数视线投来,众人各怀心思,皇帝更是恨不得将他生吞活剥, 英国公却置若罔闻, 犹在劝谏道“北夏狼子野心,从未想过与大梁相安无事, 他们一再试探陛下的底线, 就是为了挑起战争,陛下三番五次退让,只会让他们得陇望蜀、更加肆无忌惮。宣华公主遭此劫难, 您还要坚持和亲, 北夏人将如何看待我们下一次,他们会不会直言割地”

“放肆”皇帝打断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没法发脾气, 只得耐着性子问道,“那么曲卿有何高见依你之言,朕给你十万大军,你长驱直入北夏王庭,提他们皇帝的头来见朕, 如何”

英国公长跪不起“陛下恕罪。臣自知不如岐王殿下,且十万朔方军就在灵州待命,随时愿为大梁讨伐敌寇,您又何必舍近求远”

说完这句, 殿内气氛陡然凝固,霎时间,温度仿佛降到了冰点。

英国公知道此言一出,自己就再也无路可退。

他明哲保身多年,深受皇帝喜爱,是武将中难得安享荣华富贵之人,但昨晚他一宿未眠,思来想去,最终还是无法继续装聋作哑。

皇帝厌恶岐王,只将其当做戍守边疆、威慑北夏的工具,他虽心有同情,却不敢置喙,因此一直视而不见,可现在,皇帝变本加厉地打压灵州,宁愿纵容北夏兴风作浪,似是生怕岐王立功,他作为武将,再也无法忍受。

他自小参军,从名不见经传的士兵一步步成为将军、国公,浴血奋战,拼死搏杀,是为守护万千黎民,而非尸位素餐,看着皇帝忍辱求和,视前线将士与百姓的性命为无物。

倘若犯颜直谏的下场是贬官还乡,他也绝不后悔。

这样的朝廷,他耻于效忠。

果不其然,皇帝立时变了脸色“曲卿莫非是谴责朕用人不当,不及你慧眼识珠。既然你这么有主见,朕的位子让给你坐可好”

“臣不敢。”英国公暗自叹息,语气依旧平静,“臣向来忠诚于陛下,还望陛下明鉴。”

“忠诚”皇帝重复这二字,“那好,朕给你一个展示忠心的机会,朕册封你为新任灵州大都督,亲自前往北疆,接替岐王的位置,顺带令他迅速回京向朕复命。”

顿了顿,话锋一转“否则你就收拾细软滚出京城,回杭州给朕闭门思过”

众人听出他压抑的怒火,大气都不敢喘,唯有太子劝道“英国公,您就不要跟陛下犟嘴了,和亲之事,陛下自有考量,我大梁的江山社稷,陛下难道不比您更珍视吗”

英国公想起什么,在心底里给出否定的答案。

旋即,他再拜顿首“陛下厚爱,臣不胜感激,只是灵州大都督一职,臣能力有限、愧不敢受。臣辜负陛下赏识,无颜食君之禄,自请还乡,但求陛下成全。”

“滚,你现在就滚,不要让朕再看到你。”皇帝强忍着没有失态,衣袖下,指节咯嘣作响。

英国公行礼退出殿外,转身拾阶而下。

天空万里无云,秋高气爽,一如当年他与林将军结拜兄弟,立誓并肩杀敌的那日。

是时候该回杭州,找林兄叙叙旧了。

不知林兄是否会原谅他曾经的胆怯与懦弱。

他抬头看向碧蓝如洗的天幕,隐去眼底泛起的潮意。

散朝后,时文柏被单独留了下来,他心里直打鼓,生怕皇帝拿自己撒气。

“时卿,”皇帝幽幽开口,声音里听不出情绪,“你可知阿鸾的近况如何”

“臣臣不知。”时文柏忐忑答道,“岐王妃早已不认臣这个父亲,臣岂会自讨没趣,上赶着打听她的消息”

“阿鸾长本事了,”皇帝的神色晦明难辨,“拿着嫁妆、还有朕和淑妃的赏赐,在灵州做起了女夫子和散财菩萨。现如今,灵州百姓对她感恩戴德,就差给她建庙烧香了。”

时文柏大惊,扑通跪下“臣冤枉啊,臣一无所知,还请陛下明察”

他唯恐皇帝怀疑是他指使,情急之下慌忙辩解“阿鸾必定是被岐王胁迫,不得不散尽私财、帮他收买人心。”

“是吗”皇帝问道,“你又怎知,她不是自愿而为”

时文柏连连叩头“陛下,臣用性命担保,阿鸾出阁前就对太子殿下情根深种,虽无缘相守,却也绝非朝三暮四、水性杨花之人,臣的女儿,臣比任何人都了解她的脾性。”

他已顾不得辨析时缨究竟还是不是安国公府的一员,血脉相连无可更改,万一皇帝咬定他有异心、与岐王及时缨合谋演戏,他就算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英国公的前车之鉴摆在那,他不敢想象自己也被逐出京城,灰头土脸地回到杭州。

二十多年前的情形历历在目,岳丈和妻舅虽未明说,但他能感觉到,他们打心底里都瞧不起他,嫌他出身微寒,不配迎娶林氏千金。

而今他好不容易出人头地,若被打回原形,林家人定会笑掉大牙,他还不如一死了之。

“下去吧。”皇帝不耐烦地挥挥手。

时文柏如蒙大赦,连滚带爬离开了大殿。

他前脚刚走,御前总管便只身而入,将一封信件呈给皇帝。

皇帝拆开一看,反手将桌案上的砚台、镇纸和笔架挥到了地上。

“陛下息怒。”御前总管连忙低头,等候他的指示。

一时间,空旷的大殿中只剩下皇帝剧烈的喘息,许久,他起身道“摆驾,去云韶殿。”

说罢,他大步流星走向门外,徒留一室狼藉。

云韶殿。

淑妃端着茶碗,不慌不忙地用盖子将飘浮在水面的茶叶拂开,适才抬眼看向太子“你是来替时良娣求情的吗”

月夕将至,按照惯例,当晚会有宫宴,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子妃感染风寒,卧病不起,她便让时绾协助处理宴会事宜,也算借机敲打她一番。

她本以为时文柏新认的这个女儿出身寒微,是个好拿捏的主,谁知她看似纯良无害,实则心机深沉,入宫不到两月,就发挥狐媚子的手段,将太子迷得颠三倒四。

按说太子被她坑了一遭,应当恨透了她,天晓得他又是搭错了哪根筋,对她旧情复燃,三天两头往她那边跑。

虽然他一直在给她喝避子汤,还算没有糊涂至极,但如此偏爱,迟早会得罪太子妃的家族。

今日她寻了个由头,罚时绾跪在殿外,没想到这么快就走漏了风声,太子一下朝便匆忙赶来。

没用的东西。她默然啐了一口,也不知这儿子像谁,简直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阿娘,”太子陪着笑脸道,“您就饶她一回吧,您也知道,她以前只是个农家女,在安国公府待了一个月就嫁入东宫,那些高门千金从小学习的东西,她堪称一概不知。太子妃患病,您让王良娣多担待些,回头我派两个嬷嬷,好好教养她,弯弯是个聪明人,她”

“太子妃,王良娣,怎么轮到她就是弯弯了”淑妃恨铁不成钢,“你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是不是你已经栽在她手上一次,难不成还想重蹈覆辙”

太子面红耳赤“阿娘,您放心吧,儿自有分寸。”

“你懂什么”淑妃越看他越来气,忍不住说了句粗话,“滚,本宫不想看到你。这事没有商量的余地,本宫刚罚了她,你就将人接走,以后本宫的脸还往哪搁”

太子见她没有半分松口的意思,担心再说会让她更讨厌时绾,只得垂头丧气地告退。

走出殿外,他看到时绾独自跪在门前,身形单薄,仿佛随时都会乘风而去。

他心中怜爱,行至近前“弯弯,阿娘正在气头上,不听孤求情,委屈你了。”

时绾摇头“殿下何出此言,妾惹得娘娘动怒,受罚理所应当,您切莫为妾顶撞娘娘,伤了母子和气。”

太子愈发愧怍,还想再说什么,她又道“太子妃娘娘正在病中,您多去瞧瞧她吧。不必担心妾,妾在这跟着娘娘,学到不少东西,受益匪浅,感谢娘娘还来不及。”

太子见她如此识大体,甚为感动,权衡过后点了点头“好,孤先走一步,阿娘刀子嘴豆腐心,想锻炼你罢了,你诚心跟她认个错,她也不会为难你。”

时绾乖巧应下,从始至终纹丝不动,仿佛不知疲倦。

太子内心感慨万千。

时绾失忆后,非但忘了他想要杀她灭口,反而比从前更加通情达理、温柔小意,让他想到当初与她在通济坊岁月静好的时光。

如今他稳坐东宫之位,娇妻美妾在怀,春风得意,别提有多快活。

等到皇帝亲手处理掉岐王,时缨低三下四请求他收留,他就了无遗憾了。

那英国公实属自寻死路,脑袋被门板夹了,才会替岐王说话。

今日皇帝杀鸡儆猴,想必往后再也无人敢冒险。

思及此,他脚步轻快,恨不得仰天大笑。

太子走后,淑妃接到宫人传话,得知他跟时绾交谈的内容,不禁冷笑“狐狸精。”

傻子都能看出来时绾是以退为进,偏生太子被她哄得团团转,当她是朵柔弱小白花。

天下乌鸦一般黑,男人都是这副德性。

她放下茶盏,凝神沉思。

时绾是不能留了,否则早晚会成为太子的把柄,他自以为做了储君就能高枕无忧,却忘记从古至今有多少太子功败垂成,倒在即位的前一步。

只有皇位无可撼动,待他成为天子,她才能彻底安下心来。

这时,另一名宫人匆匆走来“娘娘,老爷的信。”

淑妃回过神,拆开信封,飞快扫过父亲的笔迹,登时面无血色。

“娘娘”

“没什么,你们都下去吧。”

淑妃屏退众人,掐了掐眉心。

许久,她目光微沉,无声地念出了三个字。

狗皇帝。

皇帝来到云韶殿,一眼就望见了跪在门口的人影。

他认出是时绾,不禁有些惊讶,正疑惑发生了何事,时绾突然一个摇晃,倒在地上。

旋即,她又强撑着爬起来,一言不发地跪好。

皇帝纳罕,走过去问道“这是怎么回事”

“参见陛下。”时绾叩首行礼,“妾愚钝,冒犯了淑妃娘娘,特来向娘娘请罪。”

她嗓音细细,如同一阵轻风摇曳花丛,面色苍白如纸,愈加显得楚楚动人。

皇帝叹了口气“你回去吧,东宫本就没几个人,太子妃已经病倒,你再有个好歹,月夕还过不过”

时绾却没有从命“妾有错在先,断无逃避责罚的道理。”

皇帝无奈,径直走进殿内。

淑妃前来迎驾,他抬手扶起她,好言相劝道“你堂堂淑妃,跟一个小丫头计较什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陛下令妾掌管六宫,妾自然要担负起责任。”淑妃笑意温和,内心却鄙夷,“今日若为她网开一面,之后还有谁会听妾的话”

皇帝想到孟大郎的事,气不打一处来,不知是否错觉,横看竖看,都像是淑妃在端架子,用权势对他示威。

孟家还真是越来越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

他意有所指道“不知你可曾听闻灵州之事”

“灵州”淑妃只当他是试探,指甲掐入手心,表面却不露声色,“妾久居深宫,与父兄都许久未见,更别提千里之外的消息。难道是阿鸾怎么了吗”

皇帝见她装傻充愣,心里冷笑不止,避而不谈孟大郎,却一五一十地将时缨的事告诉她“安国公再三保证,阿鸾绝不是朝秦暮楚的女子,她被岐王威胁,才迫不得已这么做。但朕觉得,只有女子最懂女子,淑妃认为,阿鸾是受人胁迫,还是早已琵琶别抱,心甘情愿为岐王筹谋”

淑妃心思急转,最终叹道“阿鸾对太子一片痴心,两人青梅竹马,相识十年,如此情深义重,又岂是一个强取豪夺之徒可比。”

她试图加重皇帝对岐王的反感与猜疑,神色戚然,惋惜道“阿鸾着实可怜。”

皇帝道“他们成婚也有三月余,朝夕相处,谁能保证不会生出感情”

“陛下当真不懂女子。”淑妃轻轻一叹,“在女子心里,对于不喜欢的人,即使出于无奈、被迫与之共度一生,也终究不会付出半点情意。”

就像她对他一样。从始至终没有任何心悦,而今更是只剩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