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十五 何愁不嫁(1 / 2)

“女儿既是阿父养大,岂能认人做父。”安絜言道。

曹节劝道:“王允年不及五旬,已为九卿。不及花甲,当位列三公。少时,郭林宗赞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七月半之变,与蓟王恩师同进退。今蓟王以辅汉大将军遥领朝政。洛阳八关,尽在掌握。料想,王允仕途,坦荡如砥,必成宿臣。得其护佑,吾儿无忧矣。”

“阿父之意,女儿已尽知。”安絜言道:“但凭阿父做主便是。”

“女儿之心,为父焉能不知。”曹节忽一声长叹:“遥想当年,安世高与安氏,同生共死。依安息风俗,我带你去祭拜,初与临乡侯相遇。你自老父身后,窥少年英雄。不料被临乡侯警觉。回望时,又急忙藏身。若那时,与临乡侯四目相对,结成良配。今日何须去求王允(注①)。”

安絜美眸生烟:“彼时年少,心如鹿撞。”

“若知辽东田韶高价求取七色婢,乃是赠与今日权倾天下之蓟王。老父又何须多此一举。将你从名册上除下,替以秦太仓之女。”曹节叹息:“老父一生所憾,唯有此事。”

“阿父切莫如此。”安絜安慰道:“女儿行走宫中,与世无争,乐得逍遥。”

“寒暑易节,年纪渐长。还能深闺待嫁到几时。”曹节摇头:“况又是桓帝临终嘱托。若不能为女儿觅得好人家,老父九泉之下,有何颜面再见先帝。”

“阿父且宽心。”安絜笑着眨了眨眼:“女儿知书达理,品貌俱佳。何愁不嫁。”

被养女自夸逗笑,曹节连咳数声:“也罢,也罢。”

琉璃暖轩,其乐融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生争权夺势,历经生死两难。至死方休。

黄门宦官,古往今来,能安然辞世,得以善终者,寥寥。

“若得闲暇,老父想归封国。当学湘南侯,埋骨於邑中。”曹节言道。

话说,安帝年三十二崩,太后临朝,立章帝孙、济北王子北乡侯刘懿为帝。原皇太子刘保废为济阴王。不久,北乡侯刘懿薨,中黄门孙程、黄龙等十九人发动政变,迎刘保为(顺)帝。顺帝论功行赏,众人均得封侯。黄龙受封湘南县侯,食五千户。并於永建元年(126年),悉遣就国。黄龙於是抵达湘南,筹建湘南侯国。永建三年返京,“更相贿赂,求高官增邑”。不料事发。於永和二年(137年),再返湘南,减食四分之一。黄龙死后,遂葬湘南境内。

我朝惯例。凡宫廷政变有功,举事黄门,多因功封侯。桓帝时,单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诛大将军梁冀有功,受封为“五侯”,食邑一万,乃至二万户。

曹节亦不例外。

永康元年,桓帝崩。建宁元年,曹节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一千人,入河间,迎刘宏继位。因功受封为长安乡侯,食六百户。后因党锢之功,改封育阳侯,增食三千户。熹平元年十月,与王甫等,同诬勃海王刘悝谋反。增食四千六百户,计八千二百户。

若此时乞骸骨,退位让贤。依律,当由太傅杨彪辅政,与辅汉大将军刘备“并录尚书事”。曹节因让贤之功,当再酌情增食八百至一千户。为万户侯。

顺帝之明,便在於将政变有功宦官,各自封侯后,“悉遣就国”。远离禁中,权力中心,为新人腾位。桓帝却将“五侯”留在身边,灵帝亦如此例。乃至宦官专权,恃宠骄横。令外戚与内官矛盾,不断激化。相互攻杀,内乱亡国。

就曹节而言。择此时“功成身退”,乃明哲保身之举。心头大患,大将军何进,已兵败身死。待蓟王刘备主政,感其拥功不恃,拱手让贤之举。必不会无端加害。

此时不走,更待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