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章 大儒造反啦!(1 / 2)

溧水。

城外的密林中,刘荣看着前面迅速接近的火光。

紧接着锦衣卫的身影出现。

上百名骑马的锦衣卫,沿着直通县城的大路疾驰而来,很快前锋就在他面前过去……

“动手!”

他喝道。

紧接着他手中弓弦松开。

一支利箭正中前面锦衣卫,就在后者惨叫着倒下同时,密林中隐藏的弓箭手们纷纷射出利箭,猝不及防的锦衣卫立刻倒下十几个,后面那些混乱地带住战马,然后赶紧扔到手中火把同时拔出短铳,很显然他们也是有备而来。

这种燧发短铳这两年因为工匠数量不断增加,产量提升很快。

锦衣卫已经大量使用。

倒是长管燧发枪装备量不大,毕竟还是神机铳便宜。

而且目前明军真没有值得上燧发枪的敌人,短铳是锦衣卫之类用着方便,包括骑兵暂时也没有用的,哪怕火器化最高的辽藩护卫骑兵,其实也是背着杈子火绳枪。

“快,干掉这些昏君爪牙,老爷对咱们世代有恩,今日就是咱们报效齐家的时候!”

刘荣身旁一个手下,用本地话喊道。

“齐八,他们有火器,用药箭!”

不远处另一个同样的本地话喊道。

那些锦衣卫混乱地射击,然后赶紧掉头,他们在明对手在暗,虽然扔了火把的确有点隐蔽效果,但终究比不上人家躲在树林中。

更何况还要用毒箭。

一帮锦衣卫轮番开火掩护,就像他们匆忙赶来一样,又匆忙掉头撤退。

这已经不是锦衣卫的活了。

这是谋反了。

毕竟锦衣卫象征皇权。

刘荣在那里笑看着锦衣卫们的逃跑,紧接着向旁边手下招手,然后发出撤退的命令,一帮人迅速走出树林还有用本地话在说着,至於内容当然是齐家对昏君的仇恨。他们又很随意地检查了一下地上的死屍,扒了几身锦衣卫的衣服,这才迅速离开。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一个装死的锦衣卫才悄然爬起,拔出身上的箭,用随身的药包包扎了一下,然后上马迅速逃走。而刘荣等人却在溧水城下,靠着城墙上的帮助,迅速爬城墙回到了城内,这座小城才四里,甚至连砖都没包,依然是夯土城墙,对他们这种精锐来说完全不值一提。

进城后他们直奔县衙。

这里实际上同样被他们控制。

溧水知县是方孝孺学生,而且同样支持朱允炆,方孝孺已经下定了决心要为儒家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弄死皇帝。

所以到这里后直接去县衙,并由知县把齐泰叫了去。

县衙。

“南塘兄,如今已非利益之争,你我皆儒家弟子,难道就坐视儒家道统毁在那昏君和妖人手中?

看看他们这些新学的书。

他们就是用这个教下一代,再过二十年,还有谁会读圣贤书?”

后园的书房内,方大儒那明显愤慨的声音传出。

“你们莫要害我!”

紧接着是齐泰哀求的声音。

很显然他们之间的讨论还没结束。

刘荣无语地猛然推开门,里面正在说话的三人吓了一跳,赶紧转头看着他,刘荣从后面部下手中接过那些锦衣卫的血衣,很干脆的扔到了齐泰脚下……

“齐尚书,兄弟出去给您带了几件礼物,不过是以你们齐家的名号。”

他笑着说道。

齐泰惊愕地看着地上那些锦衣卫的血衣,然后紧接着悲号一声。

“齐尚书,我们可是还让大部分锦衣卫都逃了,要是我猜的不错,天亮后就该朝廷的官兵了,您是在这里等着官兵上门,把你们齐家抄家灭门还是豁出去拚死一搏?您也是堂堂江东世家,也是做过兵部尚书的,做事还如此婆婆妈妈,您以为躲在家里就可以置身事外?无论广泽王还是方先生落入陛下手中,都得第一个先把你供出,你们齐家抄家灭门是早晚的事。

您得当机立断。”

刘荣鄙视地看着齐泰。

“南塘公,学生不惜此身,正以诸公此举乃为儒家道统。

头可断。

儒家道统不能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此乃我辈之责,若坐视儒家道统为昏君妖人所毁,我等何颜以对先贤?更何况大行皇帝在时,任凭杨丰如何蛊惑,都不肯改科举,新君登基不逾月即改科举,此举岂非不孝?

公乃大行皇帝旧臣,此时岂能坐视?

若公振臂一呼,以反对科举改革为号,天下士绅岂不蜂起响应?

北有诸王大军,南有公起义师。

那昏君何能为?”

知县明显也很激动地说道。

“南塘兄,你我皆大行皇帝旧臣,岂能坐视昏君悖逆?”

方孝孺也很激动地说道。

“齐尚书,你痛快点,要是自己愿意等死,我们也不纠缠,这就离开溧水。”

刘荣喝道。

所以你们跑了,让我在这里等着锦衣卫来抄家?

齐泰幽怨地抬起头。

“诸位,我齐氏一族,如今算是被你们坑了。”

他说道。

“你要是以前没干过那些,我们能坑的了你?不是我们坑你,是你根本没有回头路,杨丰常说一句话,成年人得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刘荣鄙视地说道。

“县尊,我齐氏宗族也就能起几百青壮而已,大军一到必然覆灭,溧水为举义之地则可,但不能守溧水,当往茅山,然后东去太湖,苏松浙江皆张士诚旧地,士绅对大行皇帝皆怀怨恨,且士绅皆以科举为进身之阶,当有义士响应。”

齐泰对知县说道。

“那就别犹豫了,立刻安排老弱妇孺登船往石臼湖,各寻藏身处,左右进了徽州群山,谁也抓不出,我等率青壮举义,然后去茅山。”

知县说道。

齐泰紧接着看了看方孝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