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好多人都在讨论‘三维震颤波形图’。
有不少数学研究者,都在论证塑造‘三维震颤波形图’的过程,还有几个团队宣布要用计算机去验证结果。
等等。
‘三维震颤波形图’的论文发表,在数学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可实际上,对赵奕的生活基本没有影响,因为他周围的人都只是关心一下,根本没人真正去讨论。
这确实让人有点郁闷。
当获得一个成就以后,周围都没有人理解,好在还有个许超能说几句,但许超更关心《赵氏筛选法》的售卖情况,再其次也是关心机器人程序进展,每天都闷在工作室里,不断地修改着代码包,还顺便利用‘三维震颤波形图’,做一种特别的加密程序。
直白的说就是……
关心钱!
许超关心的还有另外一件事。
赵奕才推开房门就听到许超问道,“赵奕啊,你说的那个旁边楼的阿姨,是不是又黑又胖,梳着个大辫子,走路还一颤一颤的那个?”
赵奕仔细想了一下,犹豫着小心问道,“漂亮吗?”
许超直接黑了脸,咬牙切齿的说道,“她今天拉住我,非要让我去她家吃饭,吓了我一大跳。”
赵奕听的眼前一亮,心里少有的八卦之火都燃烧起来,“那你去了吗?感受怎么样?阿姨是不是特别热情?”
“确实很热情!”
许超深吸一口气,拳头都攥了起来,好像是要揍人,“我还以为……我赶紧说‘我喜欢比我年纪小的’,直接就要走开,当时好几个人在旁边……”
“……”
赵奕张大了嘴都愣住了,想想那个场景笑都有些憋不住。
“后来我才知道,那阿姨是要给我介绍女、朋、友!”许超想起白天发生的事情,都有点不敢出门了。
“噗嗤~~”
赵奕终於没有憋住,他赶紧解释道,“其实我上次就是这个意思,也许是你误会了,你想想,是不是?”
许超一句话都不说,只是看着赵奕,眼神里写着‘你就是故意的’。
“超哥!哈哈!消消气!”
赵奕赶紧说好话,“没关系,大家都知道是误会,别太在意就行了,那阿姨多热情啊,你这么一说,没准她就心动……”
“咳咳,是你介绍个漂亮的女朋友,我觉得你可以考虑一下……”
“吧啦吧啦~”
赵奕连续的说着,终於转移了许超的注意力,女朋友这个东西,对长期单身的他来说,确实是很有吸引力的,但许超还是坚决表示,自己不需要别人介绍,感情的事情就要自己来。
“自己来?”
赵奕撇着嘴催了一下程序包、算法包的工作,“超哥,咱们要加快进度了,过两天硬件寄来了,最好能赶在五月份,全部装配好,到时候,我们要去一趟燕华大学。”
这是商量好的。
等程序包、算法包全部制作完成,后续还有一系列的程序完善工作,许超一个人就做不完了,就干脆就分工一部分给智能与自动化实验室。
机器人购物系统的测试地点也会有智能与自动化实验室参与,就可以找公司谈其中的技术转让部分了。
赵奕还是很看重这个项目。
因为,钱。
虽然他暂时不缺钱,但手里的钱肯定是越多越好,首都房价贵、物价贵,生活非常不容易。
有了钱什么都好办。
……
与此同时。
“三维震颤波形图”的影响力依旧在发酵。
赵奕在学校的教室里,接受了南江电视台的采访,采访记者依旧是刘慧敏。
刘慧敏希望赵奕简单解释一下,“三维震颤波形图”具体是什么,以及他的研究思路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
赵奕很专业的解释了一下,“‘无规律三维震颤波形图’,听起来好像是很复杂,实际上,你可以理解为函数的三维解析图。”
“震颤、波形,都是三维图像的描述,无规律则是说函数无限延展,无法找到特定的规律。”
“这就像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和无限循环小数的区别。无限不循环,就是找不到小数值的规律,延伸到的无法计算的位数后,就不知道具体数值是多少。
“‘无规律三维震颤波形图’也类似,就是说‘三维震颤波形图’没有规律,延伸到无法计算的位置时,也不知道具体数值对应是多少。”
“它最有价值的地方,就在於固定平面位置,波峰和波谷的解都是素数。”
“但这是暂时无法证明的,因为她是对黎曼猜想的拓展,如果黎曼猜想是正确的,那么‘三维震颤波形图’也是正确的。”
“至於具体的意义,其实网上说的有很多了,还有好多学者也说了,就是那样,黎曼猜想在数学领域运用的比较广泛,作为黎曼猜想的简化、拓展,‘三维震颤波形图’也同样能应用到很多领域。”
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困难了。
研究思路?
赵奕的思路就是《监察律》给予的反馈提醒,他知道黎曼函数‘有问题’,就去努力研究了一下问题在哪里。
这肯定不能对外说。
赵奕干脆说道,“我只是对黎曼猜想很感兴趣,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黎曼函数是可以简化的……”
刘慧敏不知道赵奕说的是真的假的,但她只是采访并写出报道。
这个采访有很多人关心。
不少研究‘三维震颤波形图’论文的人都发现,论文过程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感觉就是‘没有开始’。
换句话说,没有思路。
论文不知道是要解决什么问题,最开始就直接塑造函数,感觉一大堆的条件,继续进行函数的塑造,函数变得越来越复杂后,再假设黎曼猜想是正确的,得出所谓‘固定平面波峰和波谷的解都是素数’的结论。
全篇论文理解下来,就感觉像是‘没有起点’、‘没有思路’,中途的论文过程也是如此,虽说证明过程没有问题,但研究的人不知道具体是要干什么。
为什么就突然用这个条件?
为什么突然要得出这样一个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