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晏清当然知道,这一系列工序中,必定要有风箱的。无论什么时代,只要需要充足的火力,就必须要大量的空气进行助燃。
虽然古代把这种助燃方式集中在鼓风上,但在他们潜意识里,也有引风设置。
比方说烟囱,只不过这个烟囱是遵循了自然之力,只是人们的经验使然,并没有系统的理论根据。
将作监设计的池窑的鼓风方式,也像寻常的窑炉那样,有风箱、有烟囱,最大的毛病是烟囱不够高,也没有恰当的引风措施。
夏晏清相信,在座的,包括曲江在内的三个将作监人士,对他们的烟道专业知识很有信心。
在缺陷还没有展示出来的时候,凭她一个并不擅长工匠行的年轻女子,只看了看图,就提出质疑,绝不可能让这种专业人士信服。
这样一个新技术,在投料试运行的过程中,是不可能一次就顺利推进下来的。在测试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正道。
否则,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怕是早就冲破宇宙,突破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
她便也不纠结,点了点头,说道:“既然方大人对池窑鼓风的推力如此有把握,晏清便也多了份信心。如今的连续性池窑技术,也只是在推论上能够成型,具体的使用情况,还要等真正运作起来才能知晓。接下来,在投料熔制过程中看效果吧,如果能畅通运作下来,自然是咱们大家都希望的。”
这番话,听的曲江、方朝生等三人沉默半晌。
池窑技术的构思是夏晏清提出来的。
而夏晏清自己也说了,若研究顺利,最少也得一两年的时间。若不顺,十年八年、甚至十几年未见成功也是有的。
这本就是玻璃制作的一个大变革,若是成功,同样的时间、人力、燃料,产出将数倍、甚至十数倍的增加。
如此大的增益,试验过程怎么可能一次性成功?
这份设计,在试验的过程中,必定要经过多次改进,之后能成功,算是大家的幸事了。
反倒是关家三人心中有数,并不以为这是件简单的事情。
关家是做生意的,其中也有类似於传统琉璃瓦那样的作坊,自然知道做实业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而且这个实业并无前车之鉴,仅存在於想象阶段,实施的话,坎坷着呢。否则,清韵斋又怎么会找人合作?人家独自赚这份钱不好吗?
他们暗自惊讶的是夏晏清一介女子,面对将作监官员的态度,完全就是以一种三家平等协商的姿态谈事情。
他们在场的商贾,面对此种场景,含有压力啊……
夏晏清转开话题:“对於工程和工程图,清韵斋是外行。想来曲大人这趟把我们找来,并不是讨论施工图是否有缺憾吧?”
“嗯嗯,对的。”曲江连连点头,这事儿,差点被方朝生带歪了。
把这两套图纸交给清韵斋和关家,是让他们拿到图之后回去筹备材料,尽快照图施工。
而他把他们两家找来,主要是布置将作监关於工匠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