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查看,陈文哲发现,这件瓷器的开片技术,还真是很特别。
它这是从釉层到胎体,都在发生裂痕。
这种深层次的开片,称为“过岗”,是在窑炉内烧窑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而浅层次的开片则是出窑后、釉面继续收缩造成的。
由於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
所以大开片呈深灰色似铁,故称铁线;
小开片呈黄褐色似金,则称金丝。
“金丝铁线”就是指这两种状况而言,它在哥窑器物上表现得最为显着,并且形成为一种鲜明的时代特征。
官窑器物上的开片纹,与哥窑器物有所不同,其片纹均为深层次的“过岗”,开片纹理较大,其形状犹如冬日里江河冰面上突然开裂的冰层,层层相叠精美无比。
汝瓷釉面上的开片纹,则细碎密集,俗称“蟹爪纹”。
开片经典,完全没问题,见到这件瓷器的开片,陈文哲甚至都有点学到了的感觉。
这时,他已经开始有点郑重,也许这一件还真就是北宋汝窑瓷器。
不在关心真假,陈文哲开始看工艺。
真的假的又能怎么样?只有工艺足够高明,对他来说才有足够的价值。
比如说釉面,施釉之后,烧制出来,最后釉面给人的观感足够好,一件瓷器才有价值。
釉的外观,包括质感和色泽两方面。
釉的质感一般指釉面的温润程度,一般釉层厚的更加润温。
眼前这一件瓷器,釉面的厚度,明显偏高,所以,这不是一般北宋青瓷之上的那种薄釉。
而一般出现这种情况的瓷器,大多数是南宋官窑。
当然,南宋官窑瓷,也有厚釉和薄釉两种釉,厚釉的釉面最润泽。
厚釉南宋官窑瓷,要上二三次甚至四五次釉,前几次上釉后,都要在800℃左右的低温下烧釉,称为素烧,最后一次在1230-1270℃高温下烧制成瓷。
现代南宋官窑在窑址发掘中,发现了低温素烧炉和低温烧制后没有继续上釉的废品。
多次上釉是为了使釉有如玉般的温润质感,并能遮住深灰的胎色。
有的南宋官窑瓷的胎子中,由於掺有紫金土,而胎色为深灰色。
从矽酸盐方面看,青釉瓷有草木灰釉,石灰釉和石灰硷釉三种釉。
原始青瓷上的釉是草木灰釉,其特点是釉层不匀,东汉到北宋时期的青釉是石灰釉,釉较原始青瓷的匀净,但玉质感不强。
南宋官窑开始有石灰-硷釉,其釉质如玉般润泽。
釉的主要组成是用瓷石,配成的浆水和釉灰。
青釉中的助熔剂(氧化钙)主要由釉灰提供,在配釉时,如果减少釉灰的用量,釉中氧化钙的含量就会降低,氧化钾、氧化钠含量的比例则相对提高,钾、钠是硷金属元素,所以称这种成分的釉为石灰-硷釉。
钙元素减少,就相对减少了助熔剂的量,在烧制过程中,釉就不容易因充分熔融而明显流淌,产生堆在圈足上的现象,而且这样烧制出的釉,质感温润如玉。
7017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