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原理,知道为什么可以窑变,但是真想要烧制出合格的窑变釉瓷器,还需要烧过之后,才能知道会不会成功。
在这一点上,陈文哲极其谨慎,因为他很清楚,单色釉全变,他能够把握。
但是一些细节的变化,他却没法把握。
比如在古代,人们还是无法知道窑变的原因,把窑变认为“怪胎”,为什么是怪胎?
因为一些瓷器是局部窑变,而且窑变的还很漂亮。
正是这种窑变,让每一件器物更有了自身的特色,甚至有了“娃娃面”、“美人记”之类的美称。
这种随机的窑变,谁也没法完全把控,只能是看天意。
最主要的是,这些窑变,都是在最后一步烧成之时出现的。
所以,烧成是窑变釉生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
这项工序中的每个细节的微妙变化,都直接影响到窑变的效果。
比如装窑时产品摆放的位置有差,装窑产品的稠密或稀少,烧窑时的燃料质量的优劣等等。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比如烧窑之时,窑炉内部还原气氛的轻重,温度是否合适,烧的时间长短,熄火后冷却的速度,气候如何和工艺水平的高低,都直接影响着窑变效果。
陈文哲现在算得上是融合上下五千年的制瓷工艺,再加上现代科技加持,让他对於窑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
只不过,如果想要古代随机出现的美丽窑变效果,还是需要运气。
窑变釉在历史文化中,一直具有收藏价值,其原因在於窑变釉的制作难度。
高温窑变釉的形成,有“千窑难得一宝”之说,难度很高。
古时候的人也说, “窑变无双”,意思就是窑变釉的变化莫测,成品独一无二。
特别是高温下,窑变釉的流动性极大,很难有效控制形成具象的纹样。
比如窑变釉中的,如“波涛翻滚”,“釉俱五色”。
这两种效果,其实就是釉的流动性强,变化丰富,层次分明,犹如上善流动运行的水有活力,很灵活。
而在唐朝之时,窑变釉线条起伏多变,釉中各种颜色浑融交错,迷离迤逦,具有动感,美感十足。
那时的窑变,有的如孔雀翎羽一般,璀璨夺目,实在是玄妙。
而除了这些效果,还有窑变如灿烂云霞,如春花秋云,如万马奔腾。
这样的瓷器,人们将之视为大气之物,常常摆设在家中重要位置,而这是窑变釉瓷器的实用价值。
只不过,想要得到大气之物,需要运气的成分太高。
因为你即便是掌握了各种颜色釉的调配、绘制工艺和烧成温度等规律,制作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可控因素。
所以从事高温颜色釉彩绘,更像是一种艺术探险。
彩绘作画前,只能想像大致形状,但不能估量出具体颜色和具体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