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7章中华诗祖(1 / 2)

“兮甲”“兮田”,则是金文中“田”、“甲”二字相似,导致隶定之误。

这个后文还要说一下,对比兮甲盘的拓片,更加容易辨别。

通过这些,王国维进一步推测,“兮伯吉父”便是《诗经·小雅·六月》中“文武吉甫”、“吉甫宴喜”中的“吉甫”。

《诗经·大雅》的《崧高》和《烝民》皆有“吉甫作诵”句。

《毛传》开始於字前加“尹”,尹是官职之名,《今本竹书纪年》也录有“尹吉甫帅师伐猃狁。”

综合文献资料,可知尹吉甫是当时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家。

而尹吉甫也是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主要采集者,历史地位举足轻重。

2009年4月23日,“中华诗祖”尹吉甫(兮甲)的墓碑纪事碑被发现。

这块墓碑之上刻有墓志铭,发现地点是在北湖十堰房县青峰镇松林垭宋家沟水库坝中心,这块碑在水坝底部出土。

这就是兮甲盘的重要意义,它可以跟这块墓碑相比对,更加能够左证历史。

而第二个重要意义,就是对於年代的断代。

兮甲盘中的铭文,开篇王年、月相、日干支三者齐备。

王国维依据《长术》,推周宣王五年三月乙丑为朔,庚寅为廿六日,正与既死霸相吻合。

对兮甲盘干支日的推算,学者历来各执一词,但年月的认定基本一致。

华夏历史上,自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 年)始有确切纪年,十四年后,周宣王继位。

兮甲盘所述的“五年”,就是公元前八二三年。

第三是猃狁,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一文中,王国维论证鬼方、昆夷、荤粥、獯鬻、猃狁实属同一族群,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匈奴。

自殷商起,他们被华夏地区冠以不同称谓。

猃狁一名,於厉王至宣王两代在文献、金文中频繁出现,足见侵扰之甚。

而《纪年》有“穆王西征犬戎,取其五王,王遂迁戎於太原。”

“宣王二十七年,王遣兵伐太原戎不克。”

《诗经》又有“薄伐玁狁,至於大原。”

大原一地不会同时出现两戎,由此可知,在西周晚期,猃狁又唤作犬戎。

第四是地望,《兮甲盘跋》考据音韵,认为这一用兵之地正是《春秋》的“彭衙”。

彭衙在汉代是左冯翊衙县,位於洛水东北。

这里的洛水属渭河支流,地处西陕,非河南尹洛。

玁狁犯周,自洛水向泾水进发,周王朝的防御在这里符合地理实情。

虢季子白盘有铭“博伐玁狁於洛之阳”,也可左证便是彭衙。

根据知名考古学家郝本性先生的考证,华夏国家博物馆现藏的虢季子白盘,有铭文一百一十字,乃韵文,且同为西周晚期宣王之器。

而该盘铭:“搏伐玁狁,於洛之阳。”

此盘一百三十三字,盘铭:“王初各伐玁狁於,兮甲从王。”

玁狁为周西北方少数民族,春秋时,在秦国晋国的追击下,被迫迁往尹洛一带。

当然,夷、宣时的多友鼎、不簋、逨鼎均提到与玁狁作战。

兮甲盘在记载此事时,更充实了物证。

从这一方面看,已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