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认是原拓(或翻刻),则要与确信之原拓进行逐笔逐画的校刊,方可辨之。
如《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翻刻本明代最多。
还有并非彷自原石的,有整石本,亦有横刻帖本。
如长安碑林博物馆就藏有一明代横刻帖本,为横长方形3石,每石高66厘米,长159厘米。
翻刻本最明显的硬伤,是第4行「佛道崇虚」的「道」字。
前缀部上两点笔画未中断,而原石是中断的。
另外,古碑多有残泐,而翻刻碑石往往也敲敲砸砸,以模彷原碑的石花与泐痕,但较之碑文,犹显呆板而不自然。
相比翻刻,还有技术难度更高的,主要是以晚拓充早拓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也有几种常见方法作假。
当然,也有现代人常用的方法。
之所以先用这几种方法鉴定,肯定是先挑选出现代作品,因为就这种赝品,最不值钱,也毫无艺术价值。
陈文哲最熟悉的碑帖作假方法,应该是嵌蜡填补,涂墨考据。
碑刻不同时代都会有一些损泐(考据),有时还有一些后人题识。
如南朝宋《爨龙颜碑》,碑石上先后有道光初年阮元跋、道光七年知府口口建亭记跋、道光十二年邱均思跋、光绪二十八年杨佩跋。
作伪整拓,往往是将碑上晚期题跋,用蜡填平再拓,以充早期无跋本。
但这种伪本,又往往未将道光以后损泐笔画一一填平,逐字校刊则可发现。
又如东汉《曹全碑》,干隆年间首行「干」字左半被挖,成「卓」形。
神都大学图书馆藏有成丰、同治间拓本,虽将「干」左半改动修复成原状,但成同中已损的第10行「月」等字,并未同时改动,露出作伪马脚。
填蜡作伪往往单从填蜡处甚难辨别,但涂墨本在考据字的正面涂上的墨色,会与原来拓上去的墨色有细微差别。
特别是未装表的涂墨本考据字背面,往往发现涂墨渗透宣纸的情况。
正常的拓本,背面往往较洁白,很少拓墨渗透。
另外,为了使临书用碑帖完整或充早拓,也有将碑帖早年已残的字另刻,再与原帖装表在一起的。
如唐《玄秘塔碑》北宋初拓本,首行「内供奉三」之「三」字完好,稍晚可见两笔,后「奉」字损下半、「三」字只剩末横。
清代还有,另刻「奉三」混表於原拓的情况。
真正研究其碑帖作假, 也不过是那么几种方法。
除了上述的方法之外,最常用的还有染色作旧。
伪作碑帖往往呈暗灰、浅黄、黄褐色,似乎十分古老。
实际上暗灰色可用澹墨水、浅黄色可用茶叶水、褐色可用瓦花汁染出。
这些做起来都很简单,而真正有点技术含量的,也就是题跋、印章作伪。
早期名人的题跋,往往会使拓本价格大增,所以也就有了移植题跋和伪造名人题跋的现象。
题跋的真伪,可以从几方面辨识。
题跋的书法笔迹是否真实?
题跋的内容与拓本是否相符?
拓本上是否有题跋人印鉴?
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