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7章石刻、木刻、灰漆、泥墙刻(1 / 2)

碑,不管是干什么用,都由於一些实用的目的。

最早的3种碑上,都是没有文字图桉的。

帖,最早指书写在帛或纸上的墨迹原作。

后来写得优秀的墨迹难以流传,於是把它们刻在木头、石头上。

可以多次拓制,这样就把刻於木石上的这些原来的墨迹作品,及其拓本统称为帖。

认真概括起来,碑、帖有几方面的区别。

首先是制作目的不同,最初的碑没有文字,后来为托顽金之坚以期永垂后世,在碑上增加了文字。

这时,有了变化,字迹从最初的随意刻画,到庄重严整、一丝不苟。

其主要目的是追述世系、记叙生平、歌功颂德,而不是传扬书法。

所以书者可以是名家,也可以不是名家。

唐以前的碑,多不署书者姓名,可以看出碑是重内容而轻书写的。

刻帖的目的是传播书法,为书法研习者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

所以书法的优劣,是它的选择标准。

只要是名家的书作精品,即便是只言片语的一张便条,也照样收入,很少顾及内容。

其次是书体不同,碑的历史悠久,所用书体在隋以前,都是庄重肃穆的篆、隶、楷书。

直至唐太宗御笔亲洒,才开始有行书入碑。

草书刻碑,除升天太子碑外,绝少有。

而刻帖一事始自赵宋,多数是诗文简劄,所以行、草书及小楷居多。

再就是形制的不同,碑是竖立在地面上的石刻,多数是长方形,也有圆顶、尖顶的。

虽然有一面字的,但也有两面以至於四面刻字的。

丰碑巨碣动辄丈余高,气势宏伟。

帖因为多取材於简劄、书信、手卷。

故高度一般在一尺上下,长则一尺至三四尺。

一般呈横式,多为石板状,只在正面刻字。

另外,帖有木刻的,碑则绝少。

最后就是制作方法不同,南朝梁以前,碑一般是书丹上石。

即由书写者用朱笔,直接把字写在磨平的碑石上,再经镌刻。

刻碑者往往可以因循刀法的方便,而使字的笔画有风格上的变化。

即与原书丹之字,略有出入。

还有的碑刻,甚至未经书丹而直接奏刀。

其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有极浓的金石味道,非毛笔书写所能体现,实际上是书者与刻者的共同创造。

而刻帖都是摹勒上石,就是先将墨迹上的字,用透明的纸以墨摹下来,然后用朱色从背面依字勾勒;

再拓印上石,最后刻,比碑多出两道工序。

虽然程序复杂,但刻帖要求忠於原作,尽力毕肖,每道工序均不得搀入己意,所以精品帖本可以达到乱真的水平。

了解了碑和帖的区别,才能更加容易鉴定碑刻和拓帖。

比如眼前,陈文哲就可以轻易的分辨出那些是伪刻。

….

主要这里的石碑太多,而且品质参差不齐。

当然,也许是一些造假者,知识面不全,所以才会弄出一些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