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收藏,辽代是一个避不开的朝代。
因为这这一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之中,还真有不少艺术成就,就比如佛造像。
就是因为这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很多人就想当然的,把他们的艺术作品,归类於粗制滥造。
但是,事实恰恰想法,辽代佛像存世量不大,但制作精湛。
辽代金铜佛像的大仰莲台座,尤其出色。
在辽代佛像两小腿部分,均各有一条婉曲如小蛇状的衣纹,是辨别辽代佛像的重要着眼点。
此外,北河易县八佛洼辽代三彩陶罗汉等,也可以作为了解辽代佛像的参考。
相比这些精品佛像,眼前彷制的这一批金代佛像,就有点不上档次了。
之后的更是彷的不太好,特别是元、明、清时期的佛像。
这一点是不对的,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佛像,精品还是很多的。
因为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开始在内地流行。
藏传佛像的样式,在内地特别是北方地区影响较大。
汉族的传统凋塑技法,依然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但已呈衰落趋势。
较汉传佛像,藏传佛像最直观的区别,是几乎没有衣纹刻划。
这应与藏传佛像,受尼泊尔等地佛像艺术影响有关。
而汉传佛像,则喜欢刻划佛像的衣纹,强调衣纹的变化。
元代铜佛像很少,值得注意的是杭市的飞来峰,山上凿了很多石窟,其中不少是藏传佛像。
明代以前的金铜佛像,体量都很小,20厘米高者就算了不起了。
可是到了明代,佛像都做得很大,二三十厘米高的已不鲜见。
这是因为明代经济非常发达,用白银做流通货币,因此历朝的旧铜、杂铜以及铜钱都可熔炼。
铜变得不值钱了,可以铸作很多佛像。
明朝历时270多年,中早期的佛像小腿部的衣纹线较长,越晚越呈偏圆形了。
中早期的佛像头部与身子比例都还匀称,越晚头部越大,甚至晚期已有比例失调之感。
明代早中期的佛像,佛身和台座都是一体铸造的。
到了明中期以后特别是明晚期,皆是佛身和佛座分铸。
所以现在经常会看到,只剩下上半身的明代佛像。
明代在佛的肉髻里多出了「顶严」,这个元素是元代才开始大量地出现在藏传佛像上的。
明代神都、西山也有很多藏族喇嘛居住。
另一方面,明朝政府和雪区的宗教管理者关系特别好。
明政府也要赏给雪区佛像,所以明代神都、西山造的佛像上,也都带着「顶严」。
谈到明代造像,就需要特别提及永宣宫廷造佛像。
因为明朝初年神都要接待很多XZ大活佛、大喇嘛。
神都还有藏传佛教寺庙,住着好几百个大喇嘛。
地方的大法王、大活佛来神都朝见皇帝,临走的时候皇帝都要送他们瓷器、茶叶、丝绸、布匹等。
后来又加送佛像,这些佛像都是专门为藏僧设计制作的,一招一式都很讲究,真是怎么看怎么喜欢,挑不出毛病。
陈文哲能看的出来,眼前的一批明代佛像,都是宫廷佛像。
但是,那位彷造大师恐怕不知道,明代的宫廷佛像,制作的时间并不长。
明宫廷的造像,仅限於永乐和宣德两朝,前前后后加起来顶多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