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品味不同琉璃的色彩流动,会发现不同的意境。
琉璃的材质,其实都是大同小异,但是,就因为那点不同,造成了琉璃、水晶、玻璃的不用。
当然,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制,比如对光的折射率高,所以能呈现出晶莹剔透的效果。
在光线的配合下,更能将其艺术特质充分表达。
作为琉璃,不但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件宗教物品。
而通过铸造工艺制作的作品表现力强,层次丰富,精致细腻,尤其是色彩的流动变幻莫测,或热情、或含蓄,件件不同。
赏光影效果,特别是不同角度厚薄及色彩的光的折射,能呈现出立体的视觉效果。
而在欣赏的过程当中,就会发现,琉璃不能弄的太过通透。
也就是说,琉璃的透流彻度,不宜太纯太亮。
好的琉璃,需有一定层次与光洁度的差异,否则会丧失其具有动感的生命力之美。
把握住这一切特制,制作出来的琉璃,就不会太差。
再说,古法工艺决定了,世间没有两件完全一样的琉璃。
所谓“天工自成”,说的就是琉璃产品的单一性。
仔细品味不同琉璃的色彩流动,会发现不同的意境。
我国古代制造玻璃的历史,可以追朔到西周时期,只不过那时人们叫它琉璃。
直到西方国家的玻璃传入中国以后,才有了玻璃的叫法。
西方的玻璃是由钠钙元素组成的,而我国的琉璃所含的元素是铅和钡。
到了汉代,琉璃的制作水平已相当成熟。
但是冶炼技术却掌握在皇室贵族们的手中,一直秘不外传。
由於民间很难得到,所以当时人们把琉璃甚至看成比玉器还要珍贵。
琉璃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如此悠久,但为什么知道它的人甚少?
知道琉璃的人其实很多,尤其在古代,琉璃作为一种特殊的材质,和杏黄色、龙纹一样,同属王族专用。
最早只有真正的王族才能使用琉璃制品,琉璃的制造工艺也为王室工匠所掌控。
由於琉璃的发现者,也就是范蠡的原因。
在先民眼中,人们认为琉璃和水晶一样,具有记忆与传承功能。
更重要的是,琉璃可以保佑拥有者“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
大约在元代,随着汉文化的人为断层出现,汉王室的许多技艺也失传了,琉璃就在其中。
所以到了明清,琉璃就只有在神话传说中才有了。
制作琉璃,已经要了解琉璃,首先要知道琉璃与水晶、玻璃截然不同。
那么琉璃与水晶,也就是西方水晶玻璃,有什么不同?
首先,这些东西在史书上有明确的区分。
金刚经上,就有类似的记载。
在我国所有的佛经中,佛家七宝的前五类是公认的。
即金、银、琉璃、砗磲、玛瑙,后两类有说是水晶的,有说是琥珀、玻璃的,不一而足。
这说明琉璃是公认的佛家宝物,琉璃与水晶及玻璃是截然不同的。
而到了现代,我们都知道这三者的化学成分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