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5章恢弘壮丽,传世奇珍(2 / 2)

夔龙纹镜的正面镶玻璃镜,与古代传统的青铜镜不同。

清朝掐丝珐琅夔龙纹镜为铜胎,菊瓣式镜沿,面镶玻璃镜,镜背蓝地饰夔龙和宝相花等,中央突起圆钮,装饰太极图。

其上还附有紫檀镜架,这样的镜子,应该是十八世纪后期的文物。

最后这两面镜子,肯定是几面窖藏青铜镜之中最为珍贵的。

看到这里,陈文哲自然是很满意,而且他也知道了,这肯定是清末民国时期的窖藏。

一座小型地窖,总不可能就藏这么几面镜子吧?

“不知道还有其他东西吗?”陈文哲有点贪心不足的想着。

毕竟是一座窖藏,而且肯定是一位懂行的收藏家的窖藏,这样的窖藏之中,只要出现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品。

“咦,还真有一件?这是一面黑色的碟子?”

“看着好像有点不对,这是一件黑地珐琅彩?”

仔细看了一会儿,陈文哲终於发现,被压在一面镜子之下的是一直小碟子。

而且这只小碟还十分特殊,居然是黑色的,而且还是黑地珐琅彩,这就很不简单了。

陈文哲仔细想了想,好像这种珐琅彩还真出土过,只不过原来出土的那件是一件残器。

想到那件,陈文哲稍微回溯,就看到了这只小碟子上的留款,果然是雍正年制。

这就对上了,以前国内发现的那件残品,也是雍正年制。

珐琅彩瓷是官窑器的顶流,当中原因与珐琅彩釉料之昂贵;

工艺之精湛,帝王之重视,成品率低,这些都催生了珐琅彩的珍贵。

一般珐琅彩瓷制作时,首先会在纯白似雪,胎薄如纸的素胎内外施一层透明釉。

然后再在器物外表,以地釉彩料勾出图案轮廓。

以黄地釉珐琅为例,先用黄釉把要绘的图案勾出来,再在图案中彩绘其它色彩。

然后在图案外施满黄釉,其成品后再综合彩绘纹饰与物品器型来命名“黄地珐琅xxxxx”。

珐琅彩瓷始於康熙年间,盛行於雍正干隆时期,其到干隆后期慢慢衰落。

在康、雍、干时期盛产的,流传至今的珐琅彩瓷中,用的底料多为艳丽色。

比如代表皇室的黄地珐琅,清宫喜爱色蓝地珐琅。

其他还有粉地珐琅,紫地、紫红、胭脂红珐琅等等。

更有直接以白胎施透明釉的,甚少见有颜色较深色打底的珐琅彩瓷器物,如黑地珐琅。

但是在2014年在故宫南大库考古中, 人们在宫内挖坑掩埋处理当时废料所用的堆积坑内,发现了一些罕见的黑地珐琅彩瓷碎片。

后经拚凑为一件仅剩有“正、年、制“底款的敞口小盘。

该小盘整体白胎施透明釉,外壁以黑彩打底。

其上绘有梅、竹图样,图样内填充绿彩、黄彩、白彩、红彩等多种彩料。

底款彩料虽然完全脱落,但其上有“正、年、制“三字,不难判别为雍正年制清宫彩瓷。

最主要的是,这件小盘,跟清代雍正时期的用料相似。

除了底胎和彩料层结构与珐琅彩瓷工艺相符外,考古人员更是通过对各彩料的化学组成进行分析得出,彩瓷上的彩料除白色料外都为低温铅釉,与清代珐琅彩料相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