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枋城发生的刺杀,并没有造成任何严重后果,至少不管是娄昭君也好,高洋也好,都没有把它当回事。
不过真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便是娄昭君跟随的护卫,全部被神策军缴械并集中看押,由杨素审问。而太后护卫的空缺,则全部换成了神策军的精锐斥候。
嗯,也就是高伯逸的亲信跟班。
对此,娄昭君眼不见心不烦。在高伯逸和渤海长公主没有翻脸之前,她相信这个野心勃勃的狗崽子,还不敢公开对自己怎么样。
至於私下里的小动作,现在娄昭君是在神策军大营中,如果出了什么事,所有的帐都会算到高伯逸和高洋头上。
这两位现在不仅不会迫害娄昭君,反而还真担心对方是不是吃不好睡不好心情不好!
大军在枋城(枋头)窝了两天之后,就坐着水军的战船,沿着黄河向东,前往东平郡的范县,在一个叫委粟津的地方停了下来。
为什么偏偏选择在这里停下来呢?
第一个,因为范县,就是后世的秦城,秦城监狱可谓是大名鼎鼎。高伯逸想到这个梗,所以想去看一看。不过这只是顺路为之。
第二个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委粟津乃是自汉代以来,黄河上重要的补给渡口。
也是北齐重要的水次仓之一。
从这里出发向东,就是济州重镇碻磝城,按道理,那里补给是不缺乏的。
碻磝城这个地方不可小视。
东晋太元九年,谢玄遣龙虎将军刘牢之驻守;
太元十一年,济北太守温祥遣子温楷驻守;
东晋义熙年间、刘宋元嘉年间,宋司空檀道济也驻守此地。
据《资治通鉴·晋纪二十七至宋纪七》记载:元嘉二十七年,建武司马申元吉引军攻碻磝,宋将萧斌、太子步兵少尉沈庆之与其交战战於此。
最近的一次,北魏太和十九年,孝文帝元宏还曾行幸於此。
但是,自从东晋以来,碻磝城就不断被黄河上的洪水冲毁。据史料记载,碻磝城“城西南当河水顶冲,屡筑屡毁”。
现在,济州的经济政治中心,已经转移到南面的任城了,也就是后世的山东济宁。原因无它,地势很高,不会被水淹而已。
高伯逸当初建议在任城开了东河泊司,汇聚北方物流於此地,就更没有碻磝城什么事了。
所以如果错过了委粟津,那么在到达齐州(今济南)之前,不会有任何的大规模补给点了。大军亦是不会在碻磝城驻扎。
而且碻磝城不简单,委粟津更是不简单!
委粟津因处在委粟峰下而得名。为什么把这一段邙山称为委粟峰?是因为在北魏之前,委粟峰就是白鹤渡口的大货场,这个大货场粟如山积,大货场的核心地区包括今白鹤镇山底村、牛庄村、范村、四塚村、崔窑村、丕盛镇等村。
懂了吧,这里原本就是历史上的北方物流集散地,汉代的时候,采集来的粟米,就在这里装船去洛阳!
“委”在古代,有“抛弃”之意。委粟,就是说把采集来的粟米丢在这里就完事了。
北齐建立以后改革物流,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水次仓。於是委粟津就成为了一个国家级别的大水次仓。也是东河泊司旗下的主要物流中转集散地之一。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文人墨客常来常往,而且周边水流平缓,渡口密集。
当高洋和高伯逸站在楼船的顶层,看着眼前壮阔的景色时,不由得感慨“江山如此多娇”。
委粟津的岸边,一排又一排的大板房,来来往往的渡口雇工,装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