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写,他说︰“梁羽生是名士气味甚浓(中国式)的,而金庸则是现代的‘洋
才子’。梁羽生受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诗词、小说、历史等等)的影响较深,
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艺(包括电影)的影响则较重。”这个观点至今仍有影响。
1977年,他在新加坡写作人协会讲《从文艺观点看武侠小说》,提出了“宁可
无武,不可无侠”的观点。1979年,他在英国伯明翰与着名数学家华罗庚相
遇,华老刚刚看完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便当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侠小
说无非是“成人童话”的观点。梁羽生还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出席过中国作
协第四次代表大会,会上慷慨陈辞。为武侠小说的一席之地大声疾呼。有人为
梁羽生作过一首诗︰
金田有奇士,侠影说羽生。
南国棋中意,东坡竹外情。
横刀百岳峙,还剑一身轻。
别有千秋业,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国起义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乡蒙山附近。“侠影”是
《萍踪侠影录》。“棋中意”说他善于写棋话。“竹外情”取自苏东坡“宁可
居无竹,不可食无肉”,说梁羽生爱吃肉,而且爱吃肥肉,“还剑”取自他的
《还剑奇情录》,也说他金盆洗手,封刀挂剑,不写武侠了。“别有千秋业”
说他准备写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
粱羽生作为新武侠小说的开山祖师,作品大部分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气
创造了武侠小说新的格调,后来,他移居澳大利亚,潜心于历史,想来是要将
这股正气发扬光大,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第二段︰虽说近年来对于新派武侠发展史的第一笔应落在何处颇有争议,但无疑梁羽生应该是极重要的开篇章节,因为确实只有他那一部《龙虎斗京华》才有这股持续至今的新派武侠热潮,并直接带动产生了金庸这样的流行文化高峰,对于改变人们对武侠小说的成见,带领通俗文化因应时世走到新的境界,梁羽生功不可抹。
出身广西蒙山一富庶门第、原名陈文统的梁羽生,自幼深受家学燻陶,饱读诗书,少时即能歌赋,少负文名。中学时即与广西文化界人士来往密切,后机缘所至得师从名历史学者简又文治学。大学时在广州岭南大学又在国学大师陈寅恪高足金应熙门下修习历史,纵谈武侠。同时在校内兼任学生报主编,指点江山,由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甚至为陈寅恪大师所赏识。这些均为日后武侠创作打下深厚基础。
大学毕业后入香港《大公报》任职,主持编辑副刊事务,与当时以历史演义《金陵春梦》而名噪一时的唐人、后来叱 风云的金庸等共为同事。1954年香港两武林人士在澳门举行一场比武,为刺激报纸销量而被推荐试撰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一炮而红,后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三十年间竟以武侠为笔墨主业,陆续写下三十五部一百六十余册的武侠小说,成为一代武侠宗师,更带领新派武侠走向新境界,带动金庸等更多武侠大匠的出现,被奉为新派鼻祖。八十年代初,梁氏封刀不写武侠,乃专注于撰写棋评诗话联艺等学术文章,同时修订武侠着作。至九十年代,则隐居澳洲悉尼,寄情山水,与笔下人物最终命运无异。
谈起梁羽生,自然不免同与他齐名的另一位大侠金庸相比较了。若说金庸受西洋文学影响甚深,是一名洋才子,则梁羽生却是一位饱读诗书,国学造诣深厚,名士气十足的中国书生了。金庸小说多受西方文化影响,手法多类西方电影技巧;梁氏小说则效法于中国传统侠义小说,但两人各擅胜场,互有优劣长短,堪称一时瑜亮。现实中的大侠,金庸成功办报,纵横政坛,文政商三大江湖应付自如,反之梁羽生则淡薄名利,一生追求心灵清净,故他宁愿寄情山水之间,寄情琴棋书画之中,典型的中国名士。晚年更笃信基督教义洗礼成为基督教徒,一代大侠的最终归宿竟如此,却令人不禁感慨侠之岂存焉?或许游侠江湖只不过是中国文人千古之下心底一个纯真的梦罢。
市面之上记载梁羽生侠文事迹的资料传记不多且不准确,“想为坊间提供一部有关梁羽生生平事迹最为详尽和尽量准确的研究参考资料”,澳籍华人刘维群于去年底出版了这一部30余万言、长江文艺版的《梁羽生传》,可谓目前市面上最为详尽最为权威的梁氏传记了。刘先生南开中文毕业,后移居澳洲讲学,与梁羽生同居一市,他“一方面对梁先生本人作了上十次的访谈,并专程去中国大陆等地访问梁先生的故友;另一方面,在澳洲、大陆及香港等地大量资料搜集”,故笔下资料丰富文笔生动,方方面面仔细勾勒出梁氏书剑一生,不失为一本好的传记着作。
全书三十五章,暗合梁氏三十五部武侠着作之数,从梁氏出生前后家世写到九十年代移居澳洲,时跨七十载。每一章都引用梁氏武侠诗词为提要,巧妙地将梁氏笔墨生涯的人物事连缀起来。这一部书更可与1994年冷夏所着的《文坛侠圣——金庸传》相比较相印证,互为兄弟篇。而资料之翔实,文笔之考究,我私下认为比起《金庸传》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作者一番苦心仔细考证,对与梁羽生有关的一切人事地点事件均入微考察一一交代,似与传记主旨无大关联,显得繁冗,恐降低了它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