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边大汉说道:“这口袋全是和阗玉?”
小伙子道:“是的,二位。”
右边大汉自左边大汉手里抢过那尊玉观音看了看之后,凝目问道:“你说这值——”
小伙子截口说道:“这尊观音像要是搁在别处,少说值几百两,我做的是过路生意,这在我眼里也不算什么了,二位随便给。”
右边大汉一点头,道:“那好,这一尊我先拿了,仍照这一尊再雕一尊,待会儿我俩走的时候再拿,银子一块儿给。”
小伙子乐了,道:“谢谢二位,谢谢二位!”
左边大汉一皱浓眉道:“大哥,你要这劳什子干什么?”
“干什么?”右边大汉接着道:“问得好,把这两尊观音像带回堡里,往上一献,还怕爷不高兴么?我包他会爱不释手。”
左边大汉点了点头道:“好吧。听你的了。”
迈步掀棉布帘进了十里铺。
右边大汉望着小伙子道:“要快,待会儿我们来拿了就走。”
小伙子道:“你放心,莫说是一尊,二位就是要十尊我也赶得出来,二位尽管进去歇脚取暖去,要是耽误了二位的事,我那尊观音像分文不要,奉送就是。”
右边大汉一点头道:“那就好。”
掀起棉布帘进了十里铺。
小伙子笑了,生意做成了,馍、酒有了着落了,哪能不笑,他矮身靠在墙边儿,从身后布袋里掏出一块玉石又开始雕上了。
当一尊观音像雕了一半的时候,从十里铺前这条路的东头,驰来一辆单套高篷马车,车前两匹马,雪白,马上两个白净脸中年汉子,穿的都是雪白狐裘,气概、阔绰,不亚於刚才那两个大汉,所不同的是刚才那两个大汉粗矿豪迈,带点很浓的江湖通俗气息,这两匹白马上的两位,则不知来自哪个大户人家,文文静静的,可是这份文静之中,含有一种超人,且如岳峙一般的镇定。
两匹白马配银镫银鞍,鞍边挂着一个细巧的革囊。
两人两骑后的那辆单套高篷马车,车把式是个五六十岁的老头儿,一张鸡皮老脸,眉毛胡子都白了,头上扣顶三块瓦看不见头发。相信头发也是白的。
两匹马前导,马车在后头紧跟着,当车马经过十里铺门口的时候,老车把式突然控造停了下来,把鞭往车旁一插,自言自语地道:“酒没了,馋得喉咙冒火,我去打一葫芦酒去,路上好喝喝,要不然我挨不过—里路了。”
说着往身后一摸,提起一个大红葫芦来。就要下地。
这时候,车篷里传出了清朗话声:“敖老,外边儿有歇脚的地儿么?”
老车把式扭头望向车篷,道“怎么?您醒了,已到十里铺了。”
牢笼里那清朗声道:“那索性把车往边儿上靠靠,我也下车歇歇会。”
老车把式应了一声道:“您下车吧,可别坐久了,咱们还得赶路,这种天地路不好走,平常日子一口气数十里,如今只能走七里路就算不错了。”
说着,他把葫芦往座位上一放,顺手掀开了车篷。
车篷掀处,从车里钻出个人来,这个人一出来,阴沉黑暗的无为之一亮。
那是位年轻人,一位年轻的公子哥儿,一身雪白的狐裘,白里透红的一张脸,弯弯的两道眉,一双凤眼,白的白,黑的黑,水汪汪的,比那雕观音像的小伙子那双眼还分明。
那鼻子,小巧而玲珑,那张嘴。鲜红鲜红的,娇生惯养的公子哥儿,脸蛋儿嫩得能拧出水来。
这一位公子哥儿,打着灯笼也找不出几个来,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身材略嫌矮小了一些。
俊公子哥儿刚下了车,一双干净的皮靴沾上了泥,他皱了皱眉道:“这种天地,真讨厌。”
东看看,西看看,想找块好地儿下脚,可是哪有好地儿呢。
俊公子哥儿一下车,两匹白马上的那两个中年白裘汉子也下了马,顺手解下那个细长的革囊走过来。
车辕上那老车把式一扬手中红葫芦,开了口:“那我就不进去了,我待在外头看车看马,你两个待会儿给我带一葫芦酒出来就行了,说完一顿又说道:“接住了!”
手一松,葫芦脱手飞了出来。
左边那中年白裘汉子扬手接住红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