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心学党的胜利,是人情战胜了伦常。
然而,果真如此吗?
不,整个八月,都是杨首辅的主场。
他干了几件事,每件事都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第一件事,杨首辅说,这两年国家事多,北边互市,南面打架,沿海倭寇,都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中西部,西南苗乱死了不少官员,职位空缺,但因为地方贫苦,大家都不愿意去。
所以,申请增加中榜进士名额,多录取科举落后地区的人,给他们一个机会。
这可是进士名额,比大学扩招值钱多了。
每一个名额,就多出一个官,多鸡犬升天一个家族,天大的好事儿。
再者,春闱录取分为南北中榜,南人、北人的名额不变,只是给中部地区的举人多一点机会,并不会侵害其他人的利益。
一时间,中榜出身的官员们无不赞同,他们都迫切希望多一点乡党,也好互相提携。
仅此一事,就足以让杨首辅争取回士人的好感。
第二件事却更是重磅。
杨首辅又说,春闱毕竟是明年的事,人才缺口的问题却迫切需要解决,所以,可适当放宽举人为官的限制,允许各地举人在地方政府为官。
举国沸腾。
要知道,从前举人想当官,属於原则上可行,实际千难万难。
首先你得在吏部有门路,得多送钱,人家才肯把你的名字登记上去,其次,空缺的不是穷乡僻壤,就是战乱地带,反正没有好地方、好差事,爱干不干。
但能在地方政府当官,虽然进不了京城,入不得六部,那也是官儿啊!
大家殷切地等待皇帝的批复。
皇帝……同意了增加中榜进士的名额,但拒绝举人在地方为官一事,只说若无进士补缺,准举人候补。
大家都很失望,不过也在意料之中,为官者不能在籍贯地为官是常识,进京候补就候补吧,万一呢。
就当众人以为杨首辅就此打住时,他才打出了最劲爆的一张牌。
杨首辅说,多年来,官员以留京任职为荣,出京外任为下,许多人中了进士就入翰林,一辈子也没有离过京,满口大义,只会空谈,而不知地方庶务。
都说非翰林不能入阁,可不通实务的人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为长远计,请求让京官外放,地方官入京,如此,京官能得到锻炼,地方官也能带来最新消息,让朝廷了解各地的情况。
这意见提得中肯,也完全戳中了皇帝的内心。
很多京官对外面的世界一问三不知,只知道书本说,可他纵观各地奏折,知道各地都有变化,就拿长江水患来说,工部很多人提起黄河水患头头是道,说到长江淮河便还以为都是小灾情,完全没意识到世界在变化。
再者,作为帝王就没有不想增强掌控力的,不然也不会有回京述职一说。
地方官入京,既能避免如定西伯之类的土皇帝拥兵自重,也能掌握地方上的最新动态,一举两得。
皇帝足足思考了三四天,同意了这份奏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