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4章(1 / 2)

官仙 陈风笑 3655 字 5个月前

3812-3813拍脑门子

3812章拍脑门子(上)

不管陈太忠如何试探,施淑华死活不说好消息是什么,陈区长无奈之下,也只得悻悻地驱车往回赶,到了区政府,差不多就是五点了。

他推开办公室的门,却发现林桓和施淑华坐在里面,正滔滔不绝地谈着。

略略一听,陈太忠才知道,合着这两位是说早年间发生在北崇的事情,他也懒得再听下去,「施总大驾光临,有什么好消息要通知我?」

「斯嘉丽有意同北崇搞个战略合作,」施淑华笑着回答,人就大喇喇地坐在那里,连起身的架势都没有,「陈区长欢迎不?」

「我欢迎各种合作,」陈太忠也不跟她计较礼数,这女人的傲慢劲儿,跟蒋君蓉都有得一比了,他走到沙发旁,先给林桓散一根烟,又自己点上一根烟,然后才顺势坐下来,轻描淡写地发问,「说说看,我北崇能得到什么?」

「你怎么不先问,北崇要付出些什么?」施淑华白他一眼,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发问,「我这个合作,可不是无条件的。」

「只要诱惑足够大,条件什么的都好谈,」陈区长不以为意地吸一口烟,「所以,你还是先说一说前景、蓝图什么的。」

「斯嘉丽有意在北崇建设自己的大棚基地,」施淑华也不是个墨迹的女人,直接掀开牌来,「产品我们打包回购,而且只能卖给我们……合作是排他的,还要接受监督。」

「听起来不错,」陈太忠点点头,渠道商上门求合作生产,搁在哪儿都是天大的好事,但是他也有疑问,「为什么选北崇?我们离朝田很远的。」

「小施的母亲曾经在北崇呆了一年,」林桓笑眯眯地插话,敢情这二位刚才是叙旧来着的。「在三轮卫生所。」

「朝田开发土地,成本太高。我找北崇合作是搞大棚,又不是时令蔬菜,运费不算什么,」施淑华回答得很直接。而且她讲明了规划。「斯嘉丽一直在做卖场,下一步有人建议加强连锁方面的发展,但是我认为,可以自己做生产商,开发几个自有品牌。」

「也就是说……卖给你的产品,都是要打斯嘉丽的标?」陈太忠皱着眉头,沉吟着发问,似乎有点不情愿的样子。

「没错,其实这相当於是代工厂,种什么由我们来决定。产品只要合格,我们保证全部回收。」施淑华笑一笑,信心满满地回答,「就像戴尔电脑一样,他们不生产任何的电脑配件,但戴尔在个人电脑的市场上,全球第一。」

「种什么也由你们来建议?」陈太忠的眉头,皱得越发地紧了。

「这不好吗?」林桓在一边开口,北崇这几年在农业上的瞎折腾,他是看在眼里的。「只要保证收购,种啥不是种?也省得种了卖不出去,农民们骂娘。」

总觉得哪里有什么不对,陈太忠皱着眉头寻思半天,才出声问一句,「怎么保证全部收购,是通过合同体现?」

「是通过合同,我不可能支付定金,」施淑华点点头,这话听起来不太给面子,但她是做老了超市的,时下的中国,只要是做超市的,谁会垫付货款?正经是大多超市都拿着供货商的货款,在其他项目里周转。

「但是咱俩的渊源不同,」施总强调一点,「我不可能亏了你的人,你也不可能亏了我,刚才你问我为什么,那我现在就告诉你为什么……一个是,北崇需要这么个出口,第二就是,这个基地放在别的县区,我还真的不放心,那么,为什么不便宜了自己人?」

你就算想跟别的县区合作,人家也未必愿意跟你合作!陈太忠心里嘀咕一句——施金鹏辞职下海到现在,已经七、八年了,但是在恒北官场,这副厅下海的话题,依旧是个禁忌,可以想像得到,施家想在地方上做点什么事,那绝对不会容易了。

但……还是有些什么地方不对,陈区长思索一下,「有预期盈利的话,比较好一点,你强迫农民种什么,人家未必买账。」

「我负责保证不少於一千万的低息贷款,」施淑华傲然回答,「想得到这个低息贷款,必须跟我签合同,当然,要是最后出现债务纠纷……就得麻烦太忠你帮我协调了。」

「一千万太少,」陈太忠断然地摇摇头,北崇的移动大棚,今年的预算都上了一千万,明年应该还能破千万,「这点钱搞固定大棚,也就三四百户人家。」

「可以逐年扩大,你得允许我试水不是?」施淑华理直气壮地回答,「要是能形成良好循环,不用斯嘉丽去担保,只要签了供销合同,各银行也会主动贷款出去的,追涨杀跌是银行业的本质,而超市的本质是……没有人比我们对资金链和物流更敏感。」

「只有低息贷款,没有收入预期的话,农民们不一定认账,」林桓再次插话了,在座的三人里,数他了解农民,「最好你提前定个收购价。」

「这个是会有的,」施淑华点点头,「起码收购下限我们是会定出来的,我们着力打造的是绿色食品概念,这也是我们要监督农户的原因,斯嘉丽的品牌,我们必定会珍惜……好吧,简单地说,只要是合格的产品,我们的收购下限绝对比会别人高,以保证农户权益。」

终於知道问题出在哪儿了,陈太忠笑一笑,碾灭了手上的烟,又抽出一根来点上,「你说的这个下限,我是不赞同的,你根本不知道,农民们想的是什么。」

看到施总懵懵懂懂的样子,他禁不住又笑一下,「我问你一句,有上限吗?」

「上限?」施淑华咀嚼一下这个词,随即微微一笑,「这个上限……不太好讲,我不会比别人低,但是太离谱的要价,我们就只好追查违约责任了。」

「问题就出在这里,」陈太忠点点头。这就是他所感觉到的不妥之处,斯嘉丽能打包收购农产品。这是很好的事情,但是收购价格……这里面的问题很多。

首先,农产品不是工业产品,它不是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成本不稳定,施一样的肥,打一样的药,产出却不能保证。

像前两天那一场冰雹,就是个再好不过的例子,整个阳州别的不说,山核桃要减产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品相也会受到影响——这是座果和挂果时期的冰雹,不是落果时期的冰雹,所以可以预见。山核桃明年的价格肯定低不了。

其次,农产品依旧不是工业产品。承受风险的能力差,再小的工厂,它也有个相对有点能力的老板,而时下的农业,基本上都是包产到户,一户农家——能有多少抵御风险的能力?

季二娃就是很明显的例子,摔了一跤,整个家庭奔小康的步伐就要比别人慢半拍。

当然,斯嘉丽收购的是大棚产品。这是相对高级的,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要小一点。但是风险也没少太多,遇到传染病怎么办?连阴十来天半个月的,日照不足影响座果怎么办?

农产品有太多的不可控因素,所以就导致收购价格波动很大。

从道理上讲,斯嘉丽愿意指导农户种植方向,这是很好的事情,起码能避免农户盲目跟风,万一种了大路货,也不用担心没人买——政府也能少操很多心。

但是陈太忠不这么看,种了大路货的话,有最低限价,但是这就坑了合作伙伴,虽然决策失误,属於斯嘉丽自找的,但终究有违合作初衷。

他更操心的是,种了好东西,斯嘉丽的收购价上不去,又是绿色又是环保啥的,别人横插一杠子——你到哪儿哭去?「这个最高价,你就不能有上限。」

「什么叫不能有上限?」施淑华一听这话就火了,「我联系贷款盖大棚,我出点子,我还包收购,赚这么安稳的钱,还要有人违约……太忠,我在你这儿搞大棚,图个什么呢?就算违约,你也得用行政手段制止他们,这太不诚信了,违反了契约精神。」

「这个……小施啊,话不是你这么说的,」林桓听到这里,再次插话了,「陈区长说得非常有道理,这是我忽视了的,你不能过高估计农民的觉悟,尤其是在他们还很贫困的时候,他们愿意讲道德,但是同时,他们也要面对现实。」

「看来这合作是谈不成了,」施淑华气得一抬脚,翘起了二郎腿,冲陈太忠一伸手,「我说,你来瓶矿泉水,我不喝茶水的。」

「你根本就不了解农村,」陈太忠冷冷地回她一句,站起身拿矿泉水去了。

「小施,你真的不了解农村,太忠虽然也不算了解……但是他比你了解,」林主席坐在那里,开始细细地解释,「打个比方说,你让大家种草莓……」

「行情好的话,朝田可能卖五块六块甚至八块一斤,你定的底价是一块一斤,现在两块一斤收,大家也觉得不错,但是外省的来,三块、三块五一斤收,你觉得他们会卖给谁?」